• 138阅读
  • 0回复

粮食足钱包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8
第2版(经济)
专栏:

博白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根据市场需要,把种植冬菜和冬玉米作为一造作物来抓,秋收后又抓住了一个冬种冬收。他们说,这是为了发展高效农业,让农民——
粮食足钱包鼓
本报记者蒋耀强
在广西博白县,粮食高产和农民人均低收入一直结伴而行。实行责任制后,粮食总产连创新纪录,平均亩产已达7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却一直在300—400元之间徘徊。1990年,博白农民的注意力开始转到用足用好有限的耕地,开辟一条有粮又有钱的路子。
夏秋争粮 冬春挣钱
一个村子的实践给大伙心里点亮了一盏灯。
人口达9000余人的龙潭镇那薄村,在毗邻广东廉江县农民运销户的支持下,利用冬闲地种植专门运销北方市场的冬菜和作零食的冬玉米,当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余元,盖起了一大片“冬菜楼”。从那薄村看全县,人们的认识趋于统一:博白的农业是有潜力可挖的!改变博白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变革现有的耕作制度,实现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产出、高效益。按照这一目标,博白全方位对传统耕作制度进行了改革:
——夏秋争粮,冬春挣钱。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一造作物来抓。如今,全县冬种面积49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0%,冬季产粮2500多万公斤,冬菜为农民增收1亿多元。
——转化粮食,让粮变肉、变蛋、变钱。兴建万吨饲料厂,使全县大型饲料厂达到4家,每年帮助农民消化粮食3000多万公斤,转化为禽畜肉产量4950吨。
——完善服务组织,确保流通顺畅。建起各类流通服务组织1100多个,冬菜专业批发市场4个,收购网点150余个……
明白了政府的用心
首先是领导带头。县委、县政府在龙潭镇办起万亩北运冬菜高产示范片,又在城厢乡和凤山镇办起两个万亩冬玉米高产示范片。各乡镇、村领导闻风而动,办起了250个示范点。
“种冬季一造收入胜过种水稻两造,世界上有那么好的事吗?”习惯于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开始表现出冷漠和不信任。县领导意识到,这是一场艰巨的革命。他们拿出了超乎常规的措施去实施计划:县、乡两级财政拨款120万元,对种植冬玉米的农户补贴种子款的40—50%;粮食部门保价收购冬季生产的玉米,并可用玉米兑换面粉、饲料;北运冬菜、外销冬玉米减征或免征市场管理费等;投资380万元在县城、三滩、旺茂等乡镇建了5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农民终于明白了政府“恨铁不成钢”的用心。去年9月底,第一批晚造开始收获时,农民白天抢收晚稻,吃过晚饭赶种冬菜、冬玉米19万亩。
种地该听谁的
有一件事是和农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县长甘昌光所始料不及的:凤山镇农民刘唐枢种2.4亩冬玉米,尚未成熟就收割,连棒带皮每公斤在田头交货卖了0.64元的价,收入3500元,而脱粒晒干的玉米粒,市场上每公斤0.60元,却少人问津……现在,博白县的冬嫩玉米棒已占领了南宁、桂林、柳州等地的市场。这事使甘昌光和他的助手懂了:这就是效益型农业。种什么不种什么,一切听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
龙城村去冬种植冬菜、冬玉米2120亩,占水田面积的75%左右,农民人均冬季农业收入200元,全年人均纯收入600多元,远远高于广西人均500多元的水平。但是,这个村的农民谈起这个数字,脸上还满是愧色,因为与全县平均数相比,这个村还有47.13元的差距。
全县的形势更喜人:去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150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增加2亿元,居广西各县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7.13元,增加78.63元,增长13.83%,其中冬季农业和畜牧业收入占的比重达36.6%。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