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谷底”震荡——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9
第2版(经济)
专栏:
“谷底”震荡
——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纪实
新华社记者 蔡名照 费强
1991年上半年,徐州市工业生产滑到了“谷底”:全市470家县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05家亏损、14个工业主管公司(局)9家全系统亏损,全市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净亏2000多万元,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倒挂”。
这时,市委、市政府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方案出台了,全市32名正副厂级干部被就地免职;在市属企业中,44个连续亏损3个月以上的企业的全体干部职工基本工资下浮一级;4家“先进企业”称号被撤销,13家省级、市级先进企业受到“黄牌警告”。
然而,半年之后,摆在记者面前的是另一本帐:下半年,徐州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总额的月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5%和61.3%,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不仅补上了上半年的亏损额,还净盈利6305万元。
关键是要让企业的厂长、职工着急
怎样把亏损企业救活,这是困扰徐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们的一大难题。这几年,市里在这方面没少花力气,可是亏损企业却越来越多,亏损额越来越大。在亏损企业里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有的厂子搞垮了,干部照样当官,工人挖苦说:“亏损节节升、干部走马灯”。有的企业已经资不抵债,还弄虚作假,搞虚盈实亏,骗取上级部门的贷款,发奖金、买房子、添汽车……
现实给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上了一课,经过几上几下,反复斟酌修改,一项项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亏损企业的干部在企业转亏为盈前一律“冻结”,不得调出易地做官。长期扭亏不力的厂长就地免职或降职使用;
亏损企业扭亏期间,干部工人基本工资一律下浮一级。工厂内部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谁的贡献大,谁就拿得多;
企业有权实行灵活多样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厂内退休、待业制度。有权确立机构设置,精简非生产人员,充实第一线……
徐州市一时间满城风雨,议论纷纷。说好的人说:“早就该这样干了!”更多的人则是在暗地里悄悄努力。也有少数人想不通,跑到上级主管部门上访。对此,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说,以前,企业亏损那么多,也不见人来找市长。现在工资只下浮了一级,他们就急了,这正说明我们改革改在点子上了。
一场艰巨的攻坚战
制度上的改革仅仅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第一步,转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则是另一场更艰巨的“攻坚战”。
徐州市委、市政府一下子免去30多名扭亏不力的正副厂职干部职务,有些企业的职工却说:我们的厂长还不错嘛,工厂那么困难,还到处想办法给我们加工资、发奖金。
这样的厂长究竟是不是好厂长?市有关部门用典型解剖的办法去转变这个带有普遍性的模糊观念。徐州第二毛纺织厂曾经是个很红火的企业,可是,在毛纺产品市场由热变冷的情况下,厂长不是带领职工发奋图强、开发新产品,而是放松管理、借钱发工资,坐吃山空,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到了破产的边缘,全厂2000多名职工,人均负债1万多元;停产4个月,职工只拿50%的基本工资。这个厂的职工说,带领大家靠发展生产、为国家多贡献过好日子,那才是好厂长;领着大家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这是“败家子”!
徐州市第一批下浮工资的亏损企业大都是全市出名的“老大难”企业,职工收入本来就比经营好的企业要低一头。市委、市政府关于亏损企业职工下浮一级工资的通知一出,有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埋怨市里“心肠太狠”。针对这一情绪,市委、市政府领导苦口婆心地启发、引导厂长们正确认识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的重要意义:深化改革,不是谁心肠狠不狠的问题,职工个人的收入多少,本来就应该同企业的效益紧紧地拴在一起。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许多亏损企业的职工把改革当作企业发展的前途和希望,从害怕被改革砸了饭碗,变为欢迎改革,投身改革。
压力是这样变成效益的
前几年,各地搞改革一般都是选先进企业、盈利企业、管理比较好的企业试点。这次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是从最困难的企业开始的。实践证明:越是危困企业、亏损企业,旧机制的各种矛盾和弊端就暴露的越充分,企业职工要求改革的内在动力就越强,职工思想上的承受能力也越大,上上下下对改革的思想认识也越容易统一。因为“大锅饭”的锅里已无饭可吃,“铁饭碗”是空的,打破了也不可惜。有位市里的领导说:开始,我们也担心这样改会出乱子。现在看来,花钱买不来平安,改革才能带来稳定。再这样下去,企业家底子吃光了,职工生活真的没有着落,那才会出大乱子。
徐州市对亏损企业动真的,切断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后路”,同时又积极创造条件,为亏损企业发奋图强、打好翻身仗开一条“活路”。市经委、市委组织部从先进企业挑选了一批德才兼备、有事业心的干部到亏损企业去挑大梁。对少数亏损严重的企业,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近千名工交战线干部进行“千人会诊”,从内部经营管理、外部市场开拓,技术改造,联合兼并等各个方面,想办法、出主意,帮助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许多亏损企业如同大病初愈,想搞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又缺少资金。市里在地方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集中了一笔社会闲散资金,凡是亏损企业真正用来搞技术改造和转产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项目,由市里贷款给以扶持。在这笔资金的扶持下,全市已有30多家亏损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增添了新设备,开发了新产品,企业很快出现了转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