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忧思与期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忧思与期望
李晓峰
毫无疑问,新时期中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是极为灿烂的一页。当我们怀着对中国电影向更高层次跃进的企盼,认真反思新时期中国电影时,又不能不充满忧思。
忧思之一:媚俗与浮躁。这是中国电影的常见病。一方面,电影消费市场的危机,使上座率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于是,娱乐片成为“解题”的重要思路。但是,新时期的娱乐片,虽不乏上乘之作,但摹仿港台、粗制滥造、迎合媚俗者不少,损害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另方面,走向世界的渴盼达到极致,繁衍成一种浮躁心态。许多探索片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钻进所谓“人类永恒主题”的圈套,离开了文化的母体。
忧思之二:导演人才匮乏。谢晋现象的讨论虽偃旗息鼓了,但其终极意义是证明我们太缺乏优秀导演了。我们常常听到导演们抓不到好本子的叫苦声,但好本子以外的许多属于导演应有的“好”东西是否就先具有了呢?没有好导演,很难导出好电影。
忧思之三:演员素质差。我们拥有数目可观的演员,但真正称得上“优秀演员”的并不多。人们常说,某某天生丽质。但我们需要的是用心而不是用“丽质”“投入”的演员。没有素质高的演员,也难有质量高的电影。
忧思之四:缺乏协调。1991年的“建党70周年献礼影片”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盛事和壮举,是中国电影潜力的大展现。其成功原因和各厂家的协同作战是分不开的。而以往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协调。一部本子两家拍、各搞各的,虽体现了一种竞争意识,但所有的竞争都应以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为起点和目的。我们应该多搞些大规模的“协同作战”,以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
忧思之五:贫血的影评。与电影创作相比,新时期的影评显得苍白而无力,特别是,许多影评缺少应有的力度和指导性。影评不仅起到宣传影片和引导观众欣赏的作用,还能促进电影创作生产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它是电影之车的一轮,是电影这只巨鸟的一翼。影评应该走向群众化、大众化。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师专中文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