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向导演们进一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向导演们进一言
张劲松
打从扛得动板凳起我就是个“影”迷了,村里头演电影,我是每场必到。拚上饭不吃,也要先占据个有利地形。对电影,可说是一片赤胆忠心。
以前是羡慕,崇拜得想当导演,现在是火冒,急眼得要当导演。咱尽量不偏激——毕竟还是有不少片子是令人叫绝的。可是当看到:武打片令你似曾相识;有些探索片则需你先捧本“符号”、“结构”学,啃懂弗洛伊德之后方能附庸风雅一番,我就替那些昂贵胶片的身价可惜,觉得口袋里很多钱,花得冤枉。
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电影业,不讲点经济效益,“喝西北风去吧”!说实在的,编导们确有其苦衷。毕竟我们很多导演也都自有个人的追求目标。但是,只有邀上大明星,请上特技队,神杀海打,演得够刺激才是我们电影的唯一出路吗?
前些天,我们这里的乡影剧院放了《两厢情愿》这部片子,作为献给农村妇女们“三八”节的礼物。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观众们时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是一部反映西北农村生活,“土味”很浓的喜剧片。电影场景不事雕琢,编导们也没有特意设计令人捧腹的场面,却是自自然然让人物角色,在一些风土民俗,生活琐事中充分展示个性,从个性冲突中释出笑料,把观众的痒痒肉抓了个正着。
搞电影的老是抱怨电视、录像抢走了他们锅里的饭,却很少从自身方面找找原因,整天介琢磨个什么主义、什么派别。主观理念太强,人家接受不了不买帐也只能孤芳自赏;那些粗制滥造的就更是跟卖假药的一样了。如果真是好片子,谁会舍不得花上个块把钱丰富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我们中国人还是愿意看看我们中国人自己:从前怎么活的,现在活成什么样了。去年《过年》、《高朋满座》等片的轰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观众们的这一需求。要有自然、质朴的民族风格。这是选本子的问题。演电影,什么样的本子很重要,演员是不是明星并不太重要。关键是要看演员的个性、气质和能力能否符合脚本角色。当然,适于明星演的片子对提高影片知名度确有其作用,但如果拍片纯粹为了追求明星效益的话——《女明星秘史》、《代号美洲豹》可为其先行者。
一系列历史巨片取得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观众对演员的要求是“像不像”,很简单的三个字。我们观众的这要求,说不苛刻,却也苛刻。新时期中国电影,要把握住主旋律,同时尽量在题材上多样化。拍娱乐片的,也应先把马步站稳当了,再闪转腾挪。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