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成功的闯关——学习黄梅戏《红楼梦》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0
第8版(副刊)
专栏:

成功的闯关
——学习黄梅戏《红楼梦》手记
红线女
严凤英同志在黄梅戏《天仙配》一剧中饰演七仙女,其中的艺术魅力,深深印在我脑海之中,至今仍栩栩如生,未曾忘怀。
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我有机会高兴地观看了新排的黄梅戏《红楼梦》,舞台上不断展现出的人物及其人物之间矛盾撞击,一直拨动着我的心弦,我紧张地进行着这一课的学习。仅从凤姐几句话语,便勾勒出宝、黛二人抱恨终天的不幸。其间凤姐向贾母出谋献策,首先想到是权衡本身的利害,她害怕给宝玉娶的妻子要是选中宝钗,以后贾府的权力,势必会转移到宝钗掌中;她又揣摩到“老祖宗”对外家仅存的一位外孙女黛玉的钟爱。当然,她不是不知道大势所趋最佳人选莫如宝钗,可是她不愿说,也真害怕它成为事实!这么一点戏也是能牵动观众心弦的。特别使我感到凤姐这一点戏,不仅是我们传统粤剧,以及许多剧种之中没有出现过,连曹雪芹的《红楼梦》小说之中也没有,然而这一点戏却正是凤姐这一个人物必然会产生的心态。为此,我佩服黄梅戏《红楼梦》的编剧、导演和演出者,有这么一股勇气,敢闯别人没有走过的艺术创作的路子,而又在舞台实践上获得如此有力的效果。
我们粤剧《红楼梦》一般的演出,都是侧重于“黛玉葬花”一折。宝、黛共看《西厢记》一折,在舞台上虽然描写了,但并没作为重点来处理,黄梅戏《红楼梦》中这一折戏的演出,吸引着我。因为它细致地描写出宝玉与黛玉的情趣相投、心心相印。他俩尽管由相爱而产生过诸多波折,可一直是这样深情地默默相恋相爱着。此刻,宝玉和黛玉羡慕君瑞和莺莺敢于冲破礼教樊篱而达到共同的理想。这折戏在整个悲剧当中,为揭示宝、黛二人的追求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赞赏这折戏,因为这一艺术处理,引起观众的共鸣,认可了宝玉和黛玉二人深深爱恋的纯真;也为下面宝、黛姻缘硬被拆散的悲剧高潮作了铺垫。而且这个重场戏的改变,也是一个可喜的新突破,是成功的。在“死别”的一场开始,当我看到舞台上出现那么多的人,这和我们粤剧一般演出“宝玉哭灵”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马上把腰挺得高高的,几乎要站起来了,因为我关注戏是如何发展下去,达到“宝玉哭灵”的悲剧气氛效果。从情节的简短发展过程中,看到了封建势力的代表者贾母这个人的虚伪性,而她实质又是那样的孤独可悲;贾政是这样一个无能的人;宝钗又是这么一个满身被喜服包裹着的封建牺牲品……宝玉,失去了真正的爱情,经受着这一切的不幸和刺激,要求单独与黛玉作死别而长跪……
此景此情,使我心弦震动不已!
宝玉扑在灵柩上揪心嚎哭地唱着,呜咽地唱着。他为黛玉孤单一人躺在棺内受到的寒冷而不安;焦急地用颤抖的双手,脱下身上的喜袍,替黛玉盖上了。这时,我的眼泪不能抑制地冒出来了。这折戏艺术的真、善、美,都从饰演宝玉的马兰同志举止歌唱中表现无遗。我喜欢这折戏,也感谢编、导、演敢于闯和改的勇气和魄力,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戏曲宝库新添了这美妙动人的艺术。
我怀念黄梅戏早年的代表人物严凤英同志,痛恨“文革”使凤英英年早逝。我又为黄梅戏有了马兰这一位出色的“艺术火炬”的接力者而高兴,我寄语她保重身体,珍重艺术生命。祝她鹏程万里!
1992.3.26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