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木偶史的开山之作——读《中国木偶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0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木偶史的开山之作
——读《中国木偶史》
刘梦岚
童年时,我最爱看木偶戏。不过,那时我所能看到的木偶戏,就是肩挑小戏台子、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用几只小布袋木偶表演的极简单的故事。
一晃40多年过去了,木偶艺术的发展令人咋舌。无论是布袋木偶、提线木偶还是仗头木偶戏,从木偶造型、操作技巧、舞美灯光到故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惊人的突破和提高。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电视的普及,得以让人们更经常、更真切地欣赏木偶表演艺术,不仅儿童陶醉其中,就连大人也常看得入迷。
但是,对于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更无人写过一本完整的中国木偶史。前不久,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丁言昭所著《中国木偶史》,第一次开拓了这块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
由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结构对木偶戏艺术的排斥和鄙视,有关木偶戏的史料少得可怜。中国艺术史家王国维、孙楷第等人虽对木偶戏的发展做过重要论述,但大多是零星的、片断的,而且观点也有很大分歧。丁言昭扎扎实实下了多年功夫,对大量的历史资料、民俗著作进行了梳理,同时又访问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木偶老艺人,掌握了具体、丰富的资料,重新清理了中国木偶戏发展的基本脉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解释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社会主义社会,清晰、完整地论证了从商周时代用于丧葬的俑——即木偶最原始的形态开始,直至当代试用电脑控制木偶表演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写出了历史的步伐、时代的波澜与艺术发展的关系。在阐述木偶宫廷化的同时,作者特别强调,木偶发展的真正土壤是在民间,只有在贫穷的民间艺人手中,木偶艺术才洗去了宫廷的华贵艳俗之气,以其朴素的本相,娱乐大众。读者可以看到,只要是人民喜爱的艺术、扎根于人民生活和心灵中的艺术,不论反动统治者对它如何扭曲、侮辱和损伤,都不能从根本上把它的生命完全剥夺;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木偶艺术才得到新生,焕发出高度的艺术光华。
此书虽是学术著作,但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挚爱木偶艺术的激情和童心的真诚,读来令人感动。丁言昭自幼喜爱木偶戏,196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上海木偶剧团工作。20多年来,她为孩子们写了不少剧本,同时,又不求“轰动”,不赶“时髦”,默默地、执著地向木偶史领域开拓,终于耕耘有获。
当然,此书还称不上翔实厚重的巨著,但它毕竟是中国木偶史的开山之作,填补了我国木偶史的空白。它不仅是从事木偶、皮影工作者的必读书,也是文艺史工作者和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工作者及爱好者应备的参考书。然而,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早在1983年即已成稿,但苦于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直到1991年才由一向以扶植学术著作著称的学林出版社出版。热情支持、鼓励作者写作此书并为之作序的赵景深先生,终未等到书的问世便与世长辞,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