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苏州大兴外向型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群众踏上共同富裕之路。他们的实践说明——对外开放姓“社”不姓“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1
第2版(经济)
专栏:

苏州大兴外向型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群众踏上共同富裕之路。他们的实践说明——
对外开放姓“社”不姓“资”
黄载 辛华仁
以山水之胜、田园之美驰名中外的苏州,如今的魅力不仅在那秀丽迷人的风光,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外向型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苏州城乡,远道而来的各种肤色的“老外”络绎不绝;漂洋过海去谈项目、做生意的苏州人越来越多;洋派十足的三资企业一家接着一家。面对这一切,不少人在感到惊异和欣喜之后,也许会沉思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断扩大的开放,对我们亿万人民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什么效应?这也就是有些同志念念不忘的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在苏州采访的日子里,记者从大量的事实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外开放姓“社”不姓“资”。
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其意义和作用难以估量
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苏州是古今闻名的丝绸之乡。历来最受顾客青睐的苏州商品便首推丝绸。那些流光溢彩、花色纷繁、质地上乘的丝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独领风骚。然而,苏州丝绸工业的真正起飞,是在对外开放以后。长期以来,苏州的丝绸行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1986年开始,他们以出养进,花了4700万美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大搞技术改造。目前苏州丝绸行业拥有的无梭机的比例已达22.35%,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同行业水平,扩展了深度加工,出口大幅度增长。去年全系统外贸收购额从1985年的1.09亿元增加到4.3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年提高了近2倍,实现利润也翻了一番。作为苏州经济重要支柱之一的丝绸业,实力大大增强,生产力迅速提高。
早在1984年就跨入全省首批亿元乡行列的常熟市碧溪镇,1989年前后出现经济滑坡,一批集体企业有的亏损,有的倒闭。后来,他们及时转轨变向,选准了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把产品打向国际市场,去年实现工业产值和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38.5%和78.7%,外贸收购额突破亿元大关。全镇经济恢复了生机,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这样的事例,在苏州不胜枚举。
对外开放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近几年苏州市每年的技改投入在10亿元左右,去年达20亿元以上,其中1/4的资金是直接利用外资,从而使企业增添了巨大的活力,1991年全市工业产值从1985年的143.44亿元猛增到702亿元。即使在治理整顿期间,这个市的经济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苏州的广大干部、群众观念转变了,视野拓宽了,素质提高了,一大批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成千上万的工人掌握了先进技术。人的变化所产生的效益,是长远的,难以用数字表达的。
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三资企业不是多了而是还少
在苏州闹市区外贸大楼的一间漂亮、豪华的会客室里,市外经委主任金桂定和他手下的四梁八柱与记者围坐一起侃侃而谈。
“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兴办三资企业,会不会动摇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记者问。
“这是个要害问题,提得好!”金主任似乎早有所料,他从容地打开皮包,拿出了一大叠材料。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又是令人信服的。就苏州的“三外”而言,去年全市外贸供货额为105亿元,绝大部分出自国营和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只占8%左右;到境外办企业及承包劳务工程的常熟丙纶厂、苏州电扇总厂、电视机厂等等,也都是国营和集体企业;全市目前为止已批准三资企业800多家,但与1.7万多个国营、集体企业相比,是微乎其微的。去年已开工的三资企业完成产值25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6%。三资企业中有95%以上是合资企业,合资的半数以上是我方的股份。现在看来,三资企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以白手起家蜚声四方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云集了几十家越办越兴旺的三资企业。开发区主任宣炳龙告诉记者,三资企业要交纳税金、支付中方工人报酬,一般来说,中方还要分得企业净利的48%左右。三资企业是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必须遵守有关的法令法规,当然,外商的合法利益是得到可靠保证的,使他们有利可图。
对外开放带动了苏州城市和乡村快速的发展,道路、通讯、港口、供电及各种公用设施日益完善,许多地方已旧貌换新颜。城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风貌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群众得实惠,先进带后进,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如果你到苏州市吴县通安乡农民俞秀英家去看看,会使你耳目一新,无限感慨。别致的小楼房,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装备,银行有存款,身上戴金子。俞秀英有刺绣高级产品的好手艺,不仅自己绣,女儿、媳妇也搞刺绣,年年收入超万元。何止她一家,在吴县,有10万绣娘为这个县的刺绣总厂的出口产品服务,80年代初出口产值不满千万,能发给绣娘的活计有限,每年支付的绣工费只有二三百万元。加快开放后,出口任务猛增,去年外贸供货额高达1.3亿多元,外发加工费5000万元,许多农家妇女因此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城乡人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去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480亿元,其中外贸供货额105亿元,占23%。有40多万职工在为外贸工作,工资总收入超过10亿元,由于发展了外向型经济,苏州城镇青年待业率保持在1%以下。
(原载4月3日《新华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