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米拉——影坛女强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影坛

米拉——影坛女强人
梁丽娟
她,米拉·奈尔,34岁,已在国际电影界驰名。过去13年里她所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已多次在国际上获奖。
美丽的米拉,出生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一个小城。父亲是政府官员,家庭生活优裕。米拉在13岁时,独自到北部西姆拉市一所寄宿学校就读。她喜欢参加校内的戏剧演出,后来专门学习戏剧,并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戏剧。
米拉有着旺盛的创造力,正统的哈佛戏剧生活满足不了她的要求,她转而学习电影。米拉出生的小城只有一座电影院,而她却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部分印度电影是些逃避现实的虚构的美好故事。米拉则力图用镜头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无家可归的儿童、为糊口而挣扎的移民、满怀乡愁的流浪者……
米拉第一次拿起摄影机实习时,紧张得忘了拿掉镜头盖,拍出的胶片全部黑色,急得教授直摇头。但是当米拉拿掉了镜头盖后,她带着摄影机成功地进入了无数社会失落者的生活。她在印度和美国拍摄的纪录片中,有远离妻儿在纽约摆报摊的印度移民,也有碍于社会偏见而将女婴堕胎的印度孕妇。1985年,27岁的米拉拍摄的《印度卡巴莱》,通过一群印度脱衣舞女的经历反映了印度人对待妇女的态度,影片获得了美国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米拉根据1983年拍摄孟买街头流浪儿纪录片时的构思拍了部故事片。她到街头寻找孩子,训练他们的演技。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库斯库,地地”,这在街头用语中是“厉害的大姐姐”。这部名为《你好,孟买》的故事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新导演最佳处女作故事片奖。影片一炮打响,米拉拿出了部分利润设立了一项基金,为街头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及职业训练服务。
米拉原来拍的片子都用印地语。1989年她拍摄了英语故事片《密西西比的马沙拉》,讲述了一个从未到过印度的印度裔非洲姑娘与从未到过非洲的非洲裔美国青年之间的爱情和文化冲突。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实,米拉在拍片前花了许多时间亲身体验在美国开设汽车客店的印度人和当地黑人的社会生活。无怪乎《密西西比的马沙拉》一上演,就在欧洲、北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现在,米拉正着手拍摄预定耗资3000万美元的关于释迦牟尼生平的巨片,这对米拉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