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2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本报评论员
这篇关于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报道,值得一读。它生动地说明,深化改革是人心所向。
今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其目标是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生产和经营单位。围绕这一重点,在改革中,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当前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抓住时机,大胆实践,在深化内部改革上下大功夫。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当前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这是调动职工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上海等地一些企业的实践证明,这三项制度改革搞得好,企业就充满生机,提高经济效益就有了希望和保证。
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企业内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发展也很不平衡,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需要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在劳动制度上,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劳动纪律松弛,劳动效率低,职工能进不能出的现象;在人事制度上,干部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终身制”还在抑制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在工资制度上,许多企业存在工资只能升不能降的问题。在企业内部分配中,平均主义、“大锅饭”仍是主要倾向。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内部改革之所以进展不快,有客观原因,已经形成的管理体制时间长了,动起来不容易,难度大。当然,也有企业自身努力不够的原因,有企业自主权不落实、政策不配套、上级领导支持不力等原因。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不仅是企业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只有方方面面取得共识,才能取得大的进展和好的效果。
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要大胆主动,不等不靠。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多,但许多先进企业不是消极等待外部环境改善了再干,而是大胆地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现有的国家一级企业和二级企业,绝大多数是有活力的,也大多得益于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搞得比较好。现在各地都有许多企业在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这种敢于“闯”的精神值得大力提倡。
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的实施方案,取得推进企业进步的实际效果,得到大多数职工的拥护。比如,精简机构、优化劳动组合,必然有大批职工需重新安排;把减下来的也安排好了,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和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内部改革要因地制宜,因厂制宜,不要强求一致。切忌照搬照套,一哄而起。要引导企业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改革的成果要体现在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上;要允许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选择不同的改革突破口;要注重实效,避免刮风和搞形式主义。
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要求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相应转变。只有上下一齐动,社会保障制度、价格等改革配套进行,企业内部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如果把三项制度改革仅看作是企业的事情,政府部门迟迟不动,不随之切实转变职能,那么,孤军作战的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是很难持续深化的。
我们的目标是使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全民大中型企业都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升能降”的新机制。这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要,也是人心所向。我们相信,只要干群同心,上下齐改,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