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新的活力正在涌现——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初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2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的活力正在涌现
——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初探
本报记者章世鸿萧关根刘士安
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正在涌起一股新的活力。200多家国营企业纷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转换内部机制的改革,影响所及,引起全市职工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企业界的热门话题。
事实证明,深化改革并非只是少数企业领导的愿望,而且也是绝大多数职工共同的愿望。这种愿望出乎意料的强烈,申请加入改革试点行列的企业越来越多。凡被批准进行改革试点的企业犹如过节一样,气氛热烈,企业领导也有信心把这件大事抓好。时间虽然不长,不到半年,但改革确已初见成效。去年第四季度,市政府原定给试点单位让利3亿多元,由于试点企业效益增长比预期的快得多,结果只让利了1亿多元。这充分说明,具有光荣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能够承担这个历史重任,不怕风险,不畏艰难,把社会主义企业推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有作为的职工都不愿捧“铁饭碗”
上海第三钢铁厂职代会以无记名的方式,对厂方提出的总体改革方案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进行投票,结果赞同的得票率高达98%以上;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全厂3.2万名职工99%以上签了合同。可见全厂职工都想有所作为,而有作为的职工都不愿捧“铁饭碗”。怎样理解这种现象?人们说,这是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工人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并不多讲理论,但他们懂得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对企业发展有利,对工人自身也有利。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一些思想波动。有的工人担心改革后工人的主人翁地位会下降,领导的权力增强,领导和工人会变成“雇佣”关系;一些老工人产生失落感,觉得干了一辈子,现在成了“合同工”。上海第五钢铁厂工会曾为此举行过一次讨论会,议题是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同工人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讨论结果取得了如下的共识:一是国营企业的旧体制不利于解放生产力,这是大家都看到的,而转换机制正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挥工人作为主人翁的潜力。二是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而主人翁应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胜劣汰”的原则,出发点是为了企业和工人的整体利益。三是在旧体制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职代会的权力也有限,今后企业自主经营,企业的命运由全体职工来掌握,职代会的责任比以前更重大,工人的主人翁地位也将加强而不是削弱。
也有人担心,干部会不会搞用人唯亲,使“竞争上岗”变成“靠关系上岗”、“优化组合”变为“亲化组合”?为防止这一点,上海市试点企业的改革过程比较慎重,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全厂签订全员劳动合同,第二步签订上岗合同,第三步是上岗的初步到位,同时安排好下岗人员。关键是第二步,不能不特别慎重,力求公正。上钢三厂先在两个分厂试点,他们的做法是首先组织每个职工自评(给自己打分),再相互打分,领导给职工打分,最后由考评小组根据上列得分情况进行评分,当众开票。这样做,使干部很难对谁加以偏护,上岗的和下岗的都感到公正,口服心服。经过这场考验,上岗人员的劳动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上钢三厂强调,在企业深化改革中,党员和干部要起带头作用,顾全大局,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厂方给每个职工家属写信,希望给予支持和配合,并对下岗人员也做了极为细致的思想工作。
对富余人员的安排,各改革试点企业广开渠道,一是向外单位输送,二是搞厂内劳务市场,三是工厂自办第三产业,等等。上钢三厂富余人员约占10%,他们办了一个上钢三厂冶金发展总公司,吸收了900多人。公司总经理说,他们将开展技术培训,储存技术力量,随时满足厂里上岗的需要。
安置企业富余人员,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其奋斗目标应该是建立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种提供就业机会的劳务市场和待业职工服务体系,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劳动就业法规。改革必须配套,这是一项全市性的不能不办的大事,需要抓紧时间来办。
不放开经营,好产品也占领不了市场
上海市这次深化企业改革的总目标是“转换机制、放开经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放开经营,好产品也占领不了市场。
在旧体制下,企业的原料和产品都由国家包了,可以只管埋头抓生产,坐等客户上门,无需四处推销,两耳不闻“厂”外事。现在这种老做法早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打破。上海的国营企业由于长期受旧体制的约束,不重视经营,吃了不少苦头。许多好产品销售不过“三资”企业,甚至也敌不过乡镇企业。具有很大实力的上海产品要重振雄风,改革经营机制、强化销售已刻不容缓。
因此,上海市对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让企业尽快拥有经营自主权,能够不受行政干预,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到不断变化的市场海洋中学会游泳,提高驾驭市场的本领。
如何放开经营?各试点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取了许多新办法、新措施。以工作扎实闻名的上海第二毛纺厂厂长万德明,有强烈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密切注视国际市场行情,根据市场变化动向不断调整经营决策。他直接领导的厂进出口办公室,有一批得力的外销业务员,同50多个外商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家厂的经济效益已连续8年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去年40%的产品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今年确定60%的产品出口,订单已经在握,预计可创汇1800万美元以上。万厂长说,厂里搞了放开经营的改革试点,有了进出口自主权,我们的外销份额还可以加大。
改革试点企业都把两只眼睛盯住市场,由原先的等米下锅变为出门找米下锅,围着市场转,充分重视销售和售后服务,厂长直接同客户洽谈生意。上海分析仪器厂实行改革试点后的关键一着棋,就是面向市场设机构。他们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加大了销售和新品开发的力量,销售人员由过去的一个人增加到80多人,并给予特殊政策。这样做的好处,使企业直接与市场接轨,能够提前觉察或及时发现市场变化,从而作出快速反应,在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
放开经营后,企业同样必须拿出更新更好的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这就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弃旧迎新,往往要担风险。但不冒风险就学不会游泳,就会被市场所抛弃。第二毛纺厂的策略是:“别人不做,我们做。”对品种要求高、生产难度大、交货期短的产品,这个厂总是乐于接受,因为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近年颇为走俏的轻薄型精纺呢绒,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国内许多厂家不愿或不敢生产,这家厂抓住时机,组织攻关,生产出多种轻薄型产品,受到外商青睐,两年共生产116万多米,创汇达640万美元。
上海市实行放开经营的改革范围正在扩大,并不局限于被市里批准进行改革试点的企业。上海仪表局年初即动员所属企业都要积极调整机构,增加销售人员,加大销售强度,并且在职称、福利、人身保险、安装电话、使用车辆等9个方面给予销售人员更好的待遇。上海其他各工业系统也都在纷纷行动起来。
在新形势下,上海企业界还迫切希望一个平等竞争的发育的市场能早日形成,这是商品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要求。那种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局面必须打破。有了一个广阔的政策统一的市场,企业才能登上舞台施展才能,企业的一切改革成果才能落到实处。
观念更新必须上下同步
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要有新观念来引导,没有新观念,也就不能改变旧观念,也就没有新路子。改革的愿望大家都有,但认识上有深有浅,看待许多问题的立足点也不一样。
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总经理宋壮飞认为,企业机制改革仅仅解决“大锅饭”、让工人多出力的问题是不够的,它的远大目标应该是如何加快企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一个更高的立足点来制定改革方案。我国的轮胎业与国外比,差距很大,如按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办事,那就必须尽早形成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为此,必须倡导企业竞争,职工之间要优胜劣汰,企业之间也应如此,否则企业进步就没有动力。这个公司目前年产300万套轮胎,准备在1995年实现600万套,2000年达到1000万套。这样的速度同国外比,算不上先进。但全国现有200多家轮胎厂,许多厂质量和效益都不高,如何对待?有些领导人认为“有饭大家吃”,上海不宜走得太快,以免把其他地方的同行挤掉。如果是这样,那么势必拖了先进企业的后腿,也不利于后进企业的进步。宋总经理认为,观念更新必须上下同步,上级部门要鼓励企业竞争,跳出老的计划经济的框架看问题,否则从整体上说,仍然很难摆脱吃“大锅饭”的局面。
什么是企业的新机制?就是企业职工要经常流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使企业活水常流。轮胎公司一个企业提出,只要改三班倒为四班倒,他们就可以做到没有一个富余人员。这个办法好不好?公司认为不好。如果没有一个职工下岗,这仍然是旧机制。社会上有一批待业人员,这样上岗职工才有压力感、光荣感。职工有进有出,才能提高企业素质。在这个问题上仍有一些理论上的争议,但轮胎公司坚持这一点,上海市政府领导也坚持这一点。
观念更新是当务之急。目前上海的形势是企业领导部门的观念更新落后于企业,这就不能不影响企业改革措施的落实。怎样加快各级领导部门的观念更新,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新观念,而不是老以“婆婆”的身份管头管脚,这是当前改革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当然,这里有一个领导部门自觉地加快观念更新的问题,也有一个加快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显得迫切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