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质量意识北京中小学内部体制改革显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2
第4版(要闻)
专栏: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质量意识
北京中小学内部体制改革显效
本报讯 记者沈兴耕、谢国明报道:以改善待遇、转换机制、打破“三铁”、提高效益为指导思想的北京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完善、提高,取得了初步成效。曾经长期活力不足的普通教育,如今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了中小学的改革经验,目前这些经验已在市属高校、中专及成人教育院校全面推广。
北京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行于1988年6月,到1989年底,已在全市普遍推开。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四项: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资总额包干,校内结构工资制。近年来,这些改革措施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初步建立起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教师岗位聘任制的实行,使学校在国家的计划和政策导向下拥有用人管人的权利。学校按照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合理组合的思想,以及任人唯贤、择优聘任的原则,对本校教师实行全员岗位聘任,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的职务、岗位基本不变的状况。每个人能否上岗、上哪个岗、承担什么职务,与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效果直接有关,每个人都存在被聘、不聘或待聘的可能性。这就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努力做好工作,不仅要得到聘任,而且要争取获得较好职务的心理动因。事实表明,绝大多数教职工对这项改革是拥护的。去年,北京市近10万中小学教师,未聘的有5500多人,占教师总数的5.18%。还有近400人调出了普教系统。当然,这也使教师开始拥有了选择岗位的权利。
校内结构工资大致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和课时津贴、工龄和教龄津贴、奖励工资等几部分。这项制度实行以后,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收入,教师之间工资收入的差异明显,进一步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又成为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做好工作的一个动因。吃“大锅饭”时,每当学期开学,校长们就头疼:很多人都不愿多上课,更不愿当班主任。现在是大家争着多上课,谁当班主任,也可以有所选择了。这样,在加强教师思想工作以提高其积极性的同时,辅之以教师任用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就形成持续稳定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从三年多的实践看,总体上教师队伍是稳定的。近两年来,北京市的中学还吸收了411名非师范院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和59名硕士研究生。教师编制趋于合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有了提高。
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以后,北京市领导又不失时机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有关部门制订了对北京市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的试行意见,对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各类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到检查督导学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上来。
去年6月,他们又对《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行意见》作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中小学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其中包括:办学方向目标,领导班子制度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管理,学生质量,办学效益分析等项内容。各区县、各学校结合本地、本校情况进一步具体化。北京市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评选教育先进区县。各区、县评选先进学校。学校对先进教师的评选还与聘任、奖励、评职称等挂钩。这些措施对于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正在积极考虑把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衔接,逐步建立完善人员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险体制,为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