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涌动的爱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涌动的爱流
新华社实习生 秦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师赵劲今年仅39岁,可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已经折磨了她一年半。这种白血病中性存活期为44个月。
要挽救赵劲的生命,只有通过骨髓移植。北京人民医院骨髓移植专家陆道培决定为她施行手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正常人的体内储存着3000克骨髓,而从一位健康人体内取配型相同的10克纯骨髓进行移植手术即可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对供者本人无长期影响。寻找配型相同的骨髓,亲属中的可能性为1/4,非亲属中的可能性为1/3000。
检验结果再次使赵劲陷入绝望:同胞姊妹中没有与她配型相同的骨髓。亲属爱莫能助。希望,只能在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中寻找。
3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会发起了为赵劲老师自愿捐献骨髓的登记活动。62名学生带着他们真挚坦诚的爱心和青春无悔的选择,庄严地签下了62个年轻的名字。这62名同学成了我国第一批非亲属骨髓志愿捐献者,用他们的行动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此深表赞誉。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划开创一个为挽救白血病患者的非亲属供者骨髓捐献工作。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美国红十字会HLA试验室主任李政道博士要求在捐献册上签上他的名字,并以个人名义为这项活动捐赠5万美元。
3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陈敏章负责领导的中国首次非血缘关系供者骨髓移植工作宣告正式开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有30多人志愿签名加入到为赵劲捐献骨髓的队伍中。
这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活动引起全社会瞩目。数十封朴素热诚的信函从各地飞来。所有来信都郑重请求:在骨髓捐献册上添上自己的名字!
赵劲感动地流泪了。面对疾病,她曾咬紧牙关。如今,置身于这春潮般涌动的爱流,她却情难自禁:“如果我能有一次新生的机会,如果我能再回到我所热爱的学生中去,我只有用全身心的投入来回报社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