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解放思想与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3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解放思想大家谈

解放思想与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侯磊
一个时期以来,思想再解放一点,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的精神,正在成为全党全民的实际行动。但有些单位的领导同志,却疑虑重重,左顾右盼,放不开手脚,一些大的改革措施迟迟不敢出台。他们主要是担心改革会影响一些人的利益,群众有情绪,对自己不满意;担心深层次的改革措施群众接受不了,起来闹事,乱了企业,乱了单位。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与估价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如果这个思想疙瘩解不开,改革就不能顺利推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改革是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的。绝大多数群众都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这是群众具有较强改革承受能力的物质基础。社会态度是经验积累的外在表现。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同样是他们对改革实践亲身体验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方针,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两个大的解放:一是摆脱了“左”的精神枷锁的束缚,人民群众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二是初步打破了旧的僵化体制的束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两个大的解放,带来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革以来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正是这些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身体验,积而累之,奠定了群众对改革承受能力的基础,使广大群众由衷地支持改革、企盼深化改革。
十几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精神财富,日益清晰的新体制轮廓,正不断激励群众的改革热情,不断强化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群众的思想意识、道德标准、传统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正在广大群众头脑里生根。这些新观念、新经验,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为群众积极支持深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经受了国内外各种情况的考验,克服了许多严峻困难。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驾驭改革的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群众对改革的必胜信念。特别是我们党正确的思想路线,给广大群众提供了在实践中探索的可能和选择的机会,亿万群众以巨大的热情投身到遍及城乡的改革大潮中去,以改革的受益者、支持者、参与者的身份,把一项项改革的设想变成了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
不革除压抑群众创造活力的旧体制的弊端,就没有出路,这种认识从总体上代表了群众深化改革的意愿。对旧体制的弊端,特别是“三铁一大”,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上上下下都不满意。大多数群众认识到,大锅饭吃掉了干部的责任心,吃掉了职工的积极性,造成了企业缺少压力、缺少动力、缺少活力的状况。这种状况不改变,企业经营机制不转换,势必有大批企业被吃垮,势必出现更大面积的效益下滑,势必使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人们普遍产生一种危机感,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总之,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比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想象的要高得多,相比之下,倒是我们的有些领导同志谨小慎微,裹足不前。当然,人们的认识不可能千篇一律,总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何况改革已面临攻坚任务,面临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出现各种不同的想法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从总体,而不是从个体上把握群众意愿;从本质而不是从现象上去分析问题。尽管改革的道路上会有阻力,甚至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既然多数群众赞同和支持改革,而多数群众的意愿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周密部署改革方略的同时,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以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去试,去闯,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国民经济尽快地搞上去,使人民的生活尽快地富裕起来。
(作者为中共保定市委书记)
编者按:为了全面、深刻地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本版《思想纵横》专栏将开辟“解放思想大家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发在当前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欢迎读者投稿。来稿请联系各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文章要求短小精粹,不拘一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