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抓住薄弱环节 实施重点突破——民族贫困地区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一条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3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抓住薄弱环节 实施重点突破
——民族贫困地区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一条思路
中共内蒙古乌盟盟委书记 杨尚
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再一次不容忽视地提到我们面前。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以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为显著特征的。而落后地区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发展滞后的现象,却令人十分担忧。就我们乌兰察布盟来讲,全地区所辖15个旗县市,14个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均6亩耕地的地区,却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种与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巨大反差,造成了干部群众心理状态的极不平衡,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根据乌兰察布盟的盟情,我们提出了“超常规运行,跳跃式发展”的思路。
一、“超常规运行,跳跃式发展”的基本含义
超常规运行,即我们的思想、观念、策略、措施、办法等等,都要打破一切常规,冲破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确立超常规的意识,作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决策,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
跳跃式发展,即在超常规运行的前提下,抓住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实现高起点、跳跃式的高速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的提出,既增强了我们乌盟人在诸多困难的压力下,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变革的志气和信心,又适应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也是对乌盟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地区如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适应新潮流的正确引导。1990和1991两年,我们在农业上实施“三亩田”(人均一亩水浇地、两亩旱作稳产田)建设战略的重点突破,主攻了以增大科技含量为主要措施的500万亩高产攻关田。不仅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大大改善,而且连续两年获得农业丰收,经受了1991年夏秋高温连旱70天的考验,粮食生产夺取了好的收成,达到了能够抗御一般自然灾害的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工业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两年,乌盟财政收入都以12%的速度稳步增长。
二、“超常规运行,跳跃式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
领导的过程,就是制定决策并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成败。超常规运行,跳跃式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要使我们的每一项决策都成为顺应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
首先,要努力实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党中央精神与当地具体实际的科学结合。过去,我们常常被这样一些问题所困扰,就是在同样的大政策环境内,人家用得活,用得足,用得好,而我们则往往用不活、用不好,有时甚至做出一些作茧自缚的事情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一些同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规律性了解不多,研究不深,掌握不当,因而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过程中,找不准“结合点”,走不出自己的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认真研究和把握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用创造性的实践,开辟与上级精神科学结合的正确路子。这是搞好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功,必须在实践中经常练,反复练。
其次,要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超常规运行,跳跃式发展”,不是蛮干,不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而是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决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含量。尤其是像我们乌盟这样基础差、起点低、差距大的贫困落后地区,如果不着眼于科学技术,不在科技兴农兴牧兴工方面有超常规的意识,有过人的招数和果敢的手段,不仅不会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而且有继续拉大差距的可能。因此,从科技入手,大力促进和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我们实现超常规运行、跳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实践“超常规运行,跳跃式发展”的思路中,要求各级干部在对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上,必须早醒悟,早行动,并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声势,更大的规模,组织实施科技兴农兴牧兴工的一系列决策和措施。只有这样,超常规运行才会有动力,有后劲,跳跃式发展才有可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