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3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思考
中共湖北省荆门市委书记 朱同炳
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仍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下降。据统计,1986年每百元物资投入提供的净产值为210元,而1990年为188元,减少22元,降低10%左右。二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下降。1989年和1990年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共计只增长0.2%,1991年还在继续下降。三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人均占有耕地由1952年的2.8亩下降到现在的1.3亩,下降趋势仍在加剧。在一些地方,由于经济效益不佳,甚至还存在着弃田不种的撂荒现象。四是农产品产销不对路,流通体制不畅,农副产品积压严重。可见,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此,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解放,束缚人们手脚的旧观念不破除,走效益农业的路子就是一句空话。当前在解放思想上要“六破六立”,首先要破除单一的“温饱农业”观念,树立“致富农业”的思想,真正把农业看成是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的基础产业。其次要破除单一的“原料农业”的观念,树立“商品农业”的思想,把农业看成是一个具有商品属性和增值效能的商品经济体系。第三要破除单一的“内销农业”观念,树立“创汇农业”的思想,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打入国际市场。第四要破除单一的“种植农业”观念,树立“综合农业”的思想,坚持走种养加、农工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的新路子。第五要破除单一的“粗放农业”观念,树立“精品农业”的思想,大力开发优质高产、价优高效的农副产品。第六要破除单一的“依附农业”观念,树立“自立农业”的思想,坚持在大力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依靠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
二是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以来,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以荆门市为例,在1980年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为70.9%,林牧副渔为29.1%,到1990年,前者下降到65.2%,后者上升到34.8%。但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还不尽如人意,还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以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主导,形成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种养加协调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既要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又要注重一定的生产规模。这样,才能适应效益农业的发展需要。
三是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从荆门市的情况来看,1991年乡镇企业创产值7.2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39%。但目前在乡镇企业内部,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奇缺、机制不全、管理不力、缺乏后劲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继续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支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完善内部机制,增强企业活力,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狠抓技术改造,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乡镇企业“三创”(创优、创新、创汇)、“四上”(上水平、上质量、上管理、上等级)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
四是要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要根据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在经营好主业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种经营项目,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应当是改造“四低”,即低产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塘;开发“四荒”,即荒地、荒山、荒滩、荒水。以荆门市为例,如果将全市27万多亩低产田加以改造,每年就可增产粮食1亿多公斤,创产值5000多万元。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要注意以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手段,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的,做到开发一项,成功一项,开发一片,受益一片。
五是要搞好科教兴农。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要靠科技解决问题。这话是千真万确的。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资源相对不足,社会需求增加,经济效益低下的严峻形势。要走优质高效的新路子,使农业登上新台阶,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先行。搞好科教兴农,首先要增强科教意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形成上上下下关心教育、重视科技的氛围。其次要选准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攻关,推广运用新技术。第三要加强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行9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科技队伍。第四要加强对科教兴农的组织领导,抓好专业队伍建设。
六是要巩固壮大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具有规模小、投资少、易管理、自主权大、效益好等特点。发展庭院经济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不仅能够满足城乡人民对农副产品的多种需求,而且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据荆门市统计,庭院经济产值目前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要积极巩固壮大。当前影响农村庭院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技术、信息、运销等,应当下大力加以解决。
七是要加快农村流通领域的改革。当前,农村流通领域要着重解决地区封锁、渠道不通、信息不灵的问题,缓解农民买难卖难的矛盾。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副产品价格改革,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实行多渠道经营,发展产销一体化组织。除国家规定的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统一经营外,其余可考虑全部放开。要抓好信息网络和专业市场的建设,组织销售运输,保证货畅其流,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经销环境。
八是要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都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息息相关。如果农业劳动力不能实现合理的战略转移,就会出现“一多三低”的问题,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的纯收入低。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目前剩余劳动力高达1亿多,而且每年还将以较高的速度增加。这支亿万大军安置好了就是财富,安置不好就是包袱。因此,应采取就地消化,城市分流,多向输出等措施,加以合理转移,使其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作用。
九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综合工程,有多种多样的办法和措施,但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要通过大力宣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等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把农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保持下去,以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十是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否深入,工作是否扎实,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关系极大。有些地方一个将军一道令,一个和尚一场经,这个上台修路,那个上台挖渠,盲目决策,急功近利,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这样的教训,我们要深刻记取。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把发展效益农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