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王景唐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金属材料学家。1929年3月生。河南安阳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巴依可夫冶金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研究员。他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进行了液态与非晶态相关性研究,并得到液态与非晶态合金粘度的数学表达式,首先对106—108K/S急冷速度的测量及其对非合金膨胀、比热及磁各向异性的影响、二元和三元系合金熔体的表面能与表面组织、过冷液态金属(Ⅲ族)性质变分计算等进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非晶合金的形成及晶化机制研究中,首先发现非晶硒的玻璃转变可逆新现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固态反应形成非晶和纳米晶及超细粉形成和性质等项研究中,首次提出控制晶化的晶粒尺寸以廉价地制备超细合金粉的新途径,在机械合金化研究中,突破了前人提出的合金非晶化判据△H<0的限制,可以通过添加不同元素以加速晶化或非晶化过程。
宋振骐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采矿工程专家。1935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1957年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67年起到山东矿业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山东矿业学院教授,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的带头人,在深入地研究和揭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岩层运动间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矿山压力与岩层运动预测预报及控制理论和方法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贡献,把我国生产现场矿山压力和顶板控制决策由过去依靠统计经验推进到能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10多年来运用该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实践,特别是大幅度降低顶板事故获重大成果。
严陆光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电工学家。1935年7月生。浙江东阳人。1959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毕业,获电气工程师(优秀)称号。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我国开创了大能量电感储能装置的系统研制,建成了储能6×107焦尔的合肥7号常温电感储能装置。领导研制和建成了我国第一台托卡马克CT—6的电磁系统,参加了合肥8号托卡马克CT—8的设计和意大利强磁场FT托卡马克的调试。在超导电工方面,领导进行了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研制成多台实用超导磁体,并在西德与日本进行了客座研究。
黎乐民
化学部学部委员。无机化学家。1935年12月生。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65年该校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稀土研究中心副主任。无机物电子结构与成键方面,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及有关的一些现象和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等。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方面,把两相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使它发展成为研究两相体系复杂络合平衡的有力工具;首先用正规溶液理论完整处理萃取过程中的溶剂效应;提出便于描述弱络合平衡体系的吸附理论公式,参与提出有理论基础且准确度高的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找到了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较好的关联指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