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5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步伐
刘维明
流通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流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大,流通对生产起着保证、促进以至决定的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考察,生产曾是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占主导地位:生产水平和规模决定着流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当商品生产成为普遍形式、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时,流通就成为主要矛盾,成为决定和制约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一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要使再生产过程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就必须有连续不间断的流通过程作为保证,没有连续不间断的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就要停顿,资本循环就会中断。
流通是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前提。列宁说过:“商品流通先于商品生产,并且是商品生产发生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列宁全集》第3卷507页)商品交换之所以先于商品生产,这是因为商品生产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在任何不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生产中,产品都必须作为商品来流通。没有商品交换、没有商品流通,就失去了商品生产的意义。而且,商品流通的扩大,反过来又刺激和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往往是先有订货后有生产;先在流通中反映出需求,才有生产的开始,再也不是生产什么卖什么的时代了。因此,生产越是走向规模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就越依赖于市场的开拓和流通的扩张。
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
随着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和社会化程度提高,商品市场就会逐步脱离生产地点,向远方市场发展,生产和消费的时间、空间不断扩大。流通范围和流通内容的变化,构成了大流通的格局和态势。
大流通和以往所说的流通有很大的区别。从我国流通的主体看,打破了独家经营、单一渠道的一统天下,国营、集体、个体、合资、合作多成份并存,商、工、农、贸多行业参与,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结合,形成多类型、多经营方式的联合体;从流通结构看,破除了旧体制的“双统”、“三固定”、“四级流转”的模式,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多流并立的市场态势;从流通范围看,打破了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画地为牢的格局,构成大范围、大规模、大跨度、大联合的大流通构架。树立大流通的观念,就是对流通在新形势下的重新认识,从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迈向更高层次的流通领域。这既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又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普遍有了提高,观念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但是,轻视流通的观念和倾向依然存在。
在思想认识上仍有“轻商抑商”的观念。如“以工致富”、“以农致富”,在许多人看来是正常的,但提出“以商致富”,恐怕就有许多人不赞同,似乎“以商致富”不是自食其力的正当劳动,不那么光彩。其实,只要是守法经营,哪一个行业都应该允许其“致富”。流通中的正当行为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界限有时也被搞得很模糊。如对流通活动中的“投机”看法就不一致。其实,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地区差、时间差搞活流通完全是正确的,这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决不能当作“投机倒把”;有的还要多次转手买卖,这是商业的基本属性,不加分析地统统把这种转手作为违法行为制止,也就等于取消商业的作用。
在经济决策中仍有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经济计划的制订以及重点项目、技改项目投资的安排上,有时就没有流通这个户头,流通设施简陋而且不足;政府的经委只管工业交通不管商业,似乎商业不属于经济工作的范畴;给企业启动资金,只投向生产环节,而流通企业因缺乏资金无法扩大购销,反过来又影响了生产;有些搞好大中型企业的会议,也没请商业企业参加。
在经济活动中仍有重生产劳动轻商业劳动的情况。其实,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生产中消耗的劳动未必一定大于流通中消耗的劳动。如广东产的香蕉、蔬菜,从广东运到北方,流通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就很大。社会化大生产越发达,商业利润就越大。如商品经济发达的日本,商品中的利润,生产企业仅占15—20%,其余80%左右是流通企业实现的。因此,要对流通在整个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承认商业劳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承认商业利润的合理性。
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
加快流通改革要有新的思路,研究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办法和新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开创多渠道、少环节、大市场的流通新格局。新的流通格局,要求真正发挥市场引导企业的作用,促进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商业部门要从计划分配型向自主经营型转变,从采购供给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还要通过宣传组织、政策措施来引导消费、指导消费,开拓更广阔的需求市场。
形成新的流通发展格局,要求流通的物质技术条件不断加强、改善,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多行业、多形式的销售中心、批发中心、储运中心、信息中心等。
流通企业要进行经营上的战略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转换企业内部机制,使企业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培养企业增强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一是要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进一步贯彻落实《企业法》,用好搞活企业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二是要触动产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经营机制,打破“铁交椅”、“铁工资”和“铁饭碗”;三是进一步实行“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的“四放开”综合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经营者;四是通过组建集团企业,开拓发展新业务,建立营销网络,增强企业活动力;五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推行和健全企业内部各种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和人员素质。
商品是通过市场(商场)进行交换的。市场(商场)是流通的阵地。要加快“两场”建设步伐,要继续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的交易市场,改变“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落后面貌;要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和主导产业发达的地区,建设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发挥市场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在大中城市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档次、现代化的大商场,大中型国有商业专业公司都应该有一定规模的商场,这是发挥好主渠道作用的重要条件。
流通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流通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能否理顺价格关系,改变产品经济时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方式,让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在市场运动中由价值和供求关系决定,这样才能建立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价格改革不是不要价格管理,而是让价格运动转向市场调节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按照价格运动的客观规律实施新的价格管理办法,并对市场价格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物价部门要从过去单纯定价管理转向决策分析、指导协调、信息沟通、检查督促,同时要为价格机制的正常发挥作用创造好的条件。
(作者为广东省副省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