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高楼风雨感斯文——悼杜鹏程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5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高楼风雨感斯文
——悼杜鹏程同志
王愚
去年10月27日,杜鹏程同志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溘然长逝。倏忽四个月了,想为他写点纪念文字的念头,一直萦绕着我。
这倒不是说,我和杜鹏程同志有多深的交情。当我50年代刚到《延河》文学月刊当编辑时,他已经是发表了《保卫延安》这样长篇巨著的名作家了,我只能是抬头仰视,而且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至于他后来怎样因《保卫延安》受到牵连,我自己已经是屡遭批判,焦头烂额,无从得知,也不想知道。后来,经过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我又回到机关,杜鹏程同志正忙于写他的长篇,有时见到,也只是打个招呼而已。
这也不是说我对他的创作有多少深入的研究。尽管在有些场合我曾说过,像《保卫延安》这样的长篇,在50年代就出现了,应该是当代文学的骄傲,因为它是在战争年代孕育的长篇,是建国后战争题材小说的开山之作;像《在和平的日子里》这样的作品,敢于触及尖锐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思想矛盾,真实地塑造了当时不少作家视为禁区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写出了悲剧的发生,应该说是充分表现了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勇气和胆识,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是虎虎有生气的。但这也只是一些感觉,更何况有不少评论家对他进行过专题研究,而且还有专著出版。
但我还是想为他写一点纪念文字,原因在于,从我对他的作品阅读中,以及和他有限的接触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气度,一种人格。不仅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共产党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可贵的品质。
杜鹏程同志写作《保卫延安》时的刻苦,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抱着一个崇高的愿望,为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留一份真实的记录,为解放战争中艰苦备尝、义薄云天的普通人民和统帅存一些真实的形象,克服重重困难,包括文化不高的困难,不断研读,几易其稿,终于写成一部名垂青史、饮誉海内外的英雄诗篇。这种精神,这种对革命事业的挚爱,对文学事业的执著,已远远超过了一个作家的范围。而他毕其一生,这种精神是贯彻始终的。即使他后来重病在身,连写字都十分艰难,却还是一笔一画的写,一篇一篇的写,一部一部的写,仅在新时期,就出了好几本书。有时,我看到他写文章的艰难,甚至千把字的文章也要费去多于常人几倍的时间,真感到一个革命者精神的力量竟是这样顽强。
但他后来谈到自己的作品,尤其是《保卫延安》,却总是不断提到冯雪峰同志当年的热心帮助,甚至认为没有雪峰同志奖掖后进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修改,就不会有《保卫延安》的问世,至少我就不止一次听他这样讲过,后来他又把这样的想法写进悼念冯雪峰同志的文章中。这也就显示了杜鹏程同志精神风貌的另一个侧面,一个大作家的气度,对自己的劳动,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对别人的劳动,时刻在念、终生不忘。不仅如此,他生前尽管疾病缠身,而未竟的长篇创作又紧紧“逼迫”着他,但他对陕西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几乎都仔细阅读。也许因为我是写评论的,他有时碰到我,常常问起某某同志又有作品发表,你是否读过,有时使我十分窘迫,因为我确实没有他读的多。直到逝世前,他还和地处外县的一位中年教师合作,写了评论当地一位农民作家的长篇小说的文章,而且一再叮咛要《小说评论》发表。这种以极大热情关怀中青年作家成长的气度,是十分可贵的。
杜鹏程同志的作品,在新中国文学史上自有其应有的位置。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和他的精神、气度、人格密不可分,正是从这一点上,我深感“哲人其萎”对文学界的损失,因此常想起李商隐为杜牧写的一首七绝的首句:“高楼风雨感斯文”,愿杜鹏程同志的精神风范,能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