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吕剧艺术的新发展——《石龙湾》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5
第8版(副刊)
专栏:

吕剧艺术的新发展
——《石龙湾》观后
马少波
三月春暖,山东省吕剧院进京演出的新戏《石龙湾》,赢得了首都观众的广泛赞赏。该剧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海滨渔村一个青年寡妇彩螺掩护八路军烈士遗孤的故事。李应该、吴华宁写戏,得其三昧。他们爱憎强烈,感情充沛,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着力写情,写人民的爱国之情,写军民的鱼水之情,写为了维护正义事业的自我牺牲之情和亲人间的患难与共之情。写得淋漓酣畅,沁人肺腑,而又不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在戏剧冲突的展开、激化、伸延和解决过程中,作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不落窠臼,别出机杼。例如第一场大脚嫂在枪声中抱婴儿仓猝过场,伪军队长就上场宣布搜孤,点题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第三场彩螺和大脚嫂约好海滨接头,转移婴儿,汉奸马猴德严加盘查,婴儿险些暴露,亏得大脚嫂划船引开,婴儿才幸免于难……都是精彩之笔。传奇性取决于真实性,这层层推进的情节发展,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使人物升华到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充分体现了“义胆侠肝惟大公”的人民优美道德和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孙杰的导演手法颇多新意。她充分运用了具有戏曲特色的艺术手段,并大胆吸收、溶化了一些姊妹艺术的表现技巧,运用了现代舞台的技术条件。她的导演风格,注重疏密相间,精致凝练。舞台调度自然灵动,肯于用心开掘剧作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二度创作中对剧本的枝蔓有所修剪,使戏更加集中紧凑,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舞台布景和人物造型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既真实地表现环境特点,又留出表演艺术的驰骋空间。音乐、唱腔也有所丰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全剧形成了和谐的整体美。
演员阵容是整齐的。每个演员都努力准确地塑造自己的角色。李肖江饰演的牛大壮,是一个善良而又软弱、自私的艺术形象,李肖江表现这个人物在衡量个人利害安危时所引起的内心激烈冲突,鞭辟入微;刘风雪饰演的马邪子,性格豪爽有时失于鲁莽,他和牛大壮应该说都有爱国心和对弱者的同情心,但两者在本质上、程度上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刘风雪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特别着意于这一差异性,因而他的表演刚强粗犷,关键时刻登高一呼,颇有穿云裂石、震撼人心的力度。这与柔弱畏缩的牛大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邪子虽因失误造成了恶果,但是他的道德精神的光辉,增强了人们的理解和转变的可信性。
高静饰演彩螺的表演更为出色。她理解那个时代胶东抗日游击区人民对八路军的真挚感情,也熟悉那个时代海滨渔村的生活和这些妇女的思想、性格特征。因而她塑造的彩螺这个艺术形象是真实的、富有光采的。
看了这台好戏,颇多感触。吕剧原是我家乡的民间小戏,原名琴戏,是由民间说唱山东琴书演变而成。1950年山东省开始命名为吕剧,并以此作为山东地方戏研究改革的重点,曾先以《小姑贤》作为改革尝试,后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新剧目《李二嫂改嫁》及《沂河两岸》、《姊妹易嫁》等剧,轰动全国。数年间,各专区、县纷纷成立吕剧团,覆盖面遍及全省以及其它部分省市,成为山东的大剧种之一。1942年以来,吕剧几历盛衰。自80年代初,恢复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吕剧复苏,涌现了《画龙点睛》、《山高水长》、《墙头记》等一批优秀剧目。现在青年一代艺术人才成长起来了,《石龙湾》的成功演出,标志着吕剧艺术的新发展,也预示着它繁花似锦的前景。
(附图片)
《石龙湾》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