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他曾因胆大吃过亏,他知道前面山更险峻路更长,他决心同改革这伟大的事业一起走向成熟……“夏大胆”新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6
第2版(经济)
专栏:

他曾因胆大吃过亏,他知道前面山更险峻路更长,他决心同改革这伟大的事业一起走向成熟……
“夏大胆”新传
新华社记者 夏阳 新华社通讯员 张志勇
沈阳市长途汽车客运总公司经理夏任凡,人称“夏大胆”。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关东汉子,虎背熊腰,声若洪钟,快人快语,在沈阳颇有知名度。
夏任凡的知名度,自然与他那一段不平常的经历有关。
1984年5月,夏任凡当上了沈阳市电车公司经理。这个下过乡、参过军、当过工人、又读过大学经济系的小伙子,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把拥有8000多名职工的大企业搞得红红火火。他获得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还走进中南海,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
不料,上级派来的工作组宣布免去夏任凡的职务。一时间,围绕着他的是非功过,展开了一场规模不小的争论。
1986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一场尚未结束的争议》,报道了这位改革者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不久,在市委的建议和干预下,夏任凡恢复了工作,被任命为沈阳长途汽车客运总公司经理。
如今,他仍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和以往不同的是,他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改革的新举措,还有走向成熟的改革者的思考。
“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几年前,长客公司被人称为“烂泥塘”,运输生产不景气,企业长期在亏损边缘挣扎,职工中没有几个不想调走的,有的干部宁肯回家抱孙子,也不到这儿来当经理。
面对着这么个烂摊子,夏任凡“不听邪”的脾气一点儿没改,他胸中依然跳动着那颗跃跃欲试的雄心。
长客公司有3000多名职工,121条线路,点多线长,每台车就是一个流动着的车间。票款流失,是公司多年来屡禁不止的老毛病。夏任凡上任伊始,就针对这个“顽症”,动了手术。
他定了两条规矩:凡是私拿票款的,第一次发现罚款500元,第二次发现开除。“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用不着。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不该拿公家的东西!”
一言既出,四座皆惊。有人劝他“别那么死性”,他两眼一瞪:“不吃耗子,那还叫什么猫?我就容不得糟践社会主义企业的事!”
有几个私拿票款的乘务员撞到了“枪口”上,上级某领导亲笔写信为其中一位求情。夏任凡把这封信拿到干部大会上公开宣读,然后告诉众人:“这封信我看了4遍,还得按规定办,天王老子也不能改。”几年来,公司共开除了30多名严重违纪的职工,私拿票款的歪风被煞住了。
夏任凡因为胆大曾经吃过亏。照理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却不这样。他认为,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能给人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英雄们,有几个身上没有伤疤?人们不可能成了“完人”之后再去搞改革,但人们应该而且必须在改革中完善和充实自己。
经过了风风雨雨,夏任凡身上还保留着当初的那么一股锐气。只不过,他的脚步比以前更坚实了。
“改革可不像小说里写的那么简单”
“以前,我是上了作家的当。改革可不像小说里写的那么简单。”夏任凡用幽默的语言,向朋友们倾述他的体会。
他认为,改革难就难在它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而是在既有的体制和条件下实行变革。新旧观念的撞击,利益、关系和权力交织成的各种矛盾,使得改革者不得不常常处于夹缝之中。这就要求改革者绝不能只是练“三板斧”、点“三把火”的“闯将”,而应当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指挥员,耐心地寻找突破口,选择出击的时机。
个体客运车辆的冲击,曾经给长客公司带来不少麻烦。个体车司机与长客司机的工作量差不多,收入却高出几倍,使不少挂着国营牌号的司机打不起精神来。不提高工人的收入,积极性上不来,可是,大幅度提高工资和奖金,又和上边定的框框相抵触。思来想去,夏任凡决心抓住打破“大锅饭”这个“牛鼻子”,在不突破上级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黄金线路”联利计酬,普通线路联产计酬,司乘人员的工资、奖金和行车津贴全额浮动,修理工以工时计奖。这样一来,工人们的劲头上来了,全公司的经济效益迅速上升,一线职工的收入也随之明显提高。
夏任凡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企业改革和管理很像踢足球,有时必须大脚长传,快速推进,有时就得耐心传递,盘带过人,只会一套本事没有不输球的。”沉稳和冷静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夏任凡力戒“脑瓜子一热就拍板”的盲目决策。为了寻找改革措施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对接点,他曾经几宿不睡觉,一连找几十位同志交谈。既胆大又心细,使他的改革和管理战略总是高人一招。
前年年初,长途客运市场风云突变,头两个月,长客公司就亏损87万元。大家急得火燎眉毛,夏任凡却不动声色。他一方面抓降低成本,堵塞“跑冒滴漏”;另一方面又根据乘客流量和流向的变化,对线路和车辆密度进行大幅调整,把精兵强将和80多台“武装到了牙齿”的新车集中起来,扑上了刚刚竣工通车的沈大高速公路。结果,全公司上半年扭亏,下半年盈利210万元。
夏任凡视企业管理为“第二资源”,把改革措施一条条落实到管理上。他到长客公司5年多,企业迈出了5大步。公司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汽车客运站大楼,添置了近百台新车,固定资产由2800万元增加到8600万元。全市原来21个马路售票、马路上车的站点,被归并到4个实行规范化服务的客运站,生产经营收入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去年,公司的总收入和利润分别比前年增加了31.4%和31.9%。这些,已经不再使夏任凡沉醉。他知道,自己面前山更险峻路更长。
“真正的领导水平不是让人害怕”
尽管走出大学校门已近10年,夏任凡依然对理论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参与编写的《管理心理学》内容很有新意,与人合著的《城市学概论》,洋洋46万字。他在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撞击中悉心探索,撰写了不少论文,还被省委党校聘为兼职教授。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改革不是几个能人的演出,而是亿万群众的事业。要把蕴藏于群众中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不仅要靠政策的引导,也要靠理论去武装。这样,改革才不会是盲目的冲动。”
前年,公司内实行票款分离、站车分离和司乘分离的管理措施,起初有些职工很不理解,有人甚至写出“司乘分离、长客必垮”的标语。夏任凡在办公会上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是讲道理,唤起职工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用变动着的实际去教育群众。他和党委书记于群凤一起到工人中去,打消了部分同志的思想顾虑。如今,“三分离”已经成为长客公司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法宝,全国有50多家同行前来学习。
夏任凡的管理战略是“严实细新”,向来以严格著称,听说不少职工都怕他。我们向几位工人问起这个问题,他们笑着说:“咱们怕的是明白人,糊涂官谁怕?俗话说,宁给好汉牵马坠镫,不给赖汉当祖宗。跟着夏经理干心里痛快。”夏任凡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真正的领导水平不是让人害怕,而在于让人服气。”
原车队副队长孙恩华是个脾气火爆的人,因为拒不执行命令被免去职务。有人预测,他非得闹一场不可。但这个魁梧的汉子却流着泪拉住了夏任凡的手:“经理,虽然我心里难受,但你免得对,今后我一定好好干!”孙恩华带领十几名企业编余人员,成立了一支“送车队”,一年间就创利近10万元。
56岁的共产党员果泽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司机。实行线路承包后,一些“油水”不大的线路没人爱跑,果师傅带领几个人承包了沈阳至大民屯的线路,每天早上4点多钟把车开到农民家门口。身患晚期胃癌的果泽田,仍在人生路上进行最后的冲刺,去世时体重仅有48公斤。他生前多次说过:“跟着夏经理,朝改革的路上奔,就是累死我也心甘情愿。”
闻听此言,夏任凡不禁潸然泪下。从这位老党员、老工人身上,他看到了改革的希望,也看到了自己的责任。
他决心和改革这伟大的事业一起走向成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