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贵州绿色工程在全省实施成都三三工程促农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7
第1版(要闻)
专栏:

贵州绿色工程在全省实施
成都三三工程促农业发展
本报贵阳4月16日电 记者胡跃平报道:一场有计划地开发荒山、荒坡、荒水等非耕地资源,发展农产品商品基地的“绿色工程”战役,正在贵州山区农村组织实施。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非耕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严重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形成了“人口——粮食——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查,明确提出,把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积极开发非耕地资源,大力兴办绿色工程,即开发荒山、荒坡、荒水和建设果、茶、桑、药园和林、牧、渔场(“四园三场”)。
绿色工程如今在全省方兴未艾。遵义地区自1987年起投入4500万元开发非耕地40.5万亩,形成了茶园、桑园、果园、经济林、草场等大规模、多品种的商品基地。毕节地区立足“山上保山下,山下促山上”,全面铺开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林一茶”工程(经济林、果木林、速生林和茶叶),全地区已营造林、果、茶、桑、漆、药共286万亩,种草50万亩,植被率3年上升5个百分点。起步较晚的铜仁地区,去冬以来大抓绿色工程,到3月初,全区已开发“四园三场”共28万多处。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200万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转移到“绿色工程”开发上。
本报成都4月16日电 记者陈华报道:到去年底,成都市的粮食生产3年中已两破历史最高纪录,粮食增产61万吨。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生猪等产量也逐年增长。农民增产增收,去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比1988年增加了141元。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粮仓”之称。1983年该市粮食产量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竟连续5年徘徊不前。严峻的现实使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三靠”的有机结合点是走一条建设“三田”(吨粮田、粮经丰收田、种养共生高产田)、改造“三低”(低产田、低产土、低产片)、开发“三荒”(荒山、荒地、荒滩)的综合开发农业的路子。
这个有三个“三”的开发计划,被人们称为“三三工程”。它的核心是推广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从1988年底开始,在3年来的实施过程中,成都市委、市府十分注重调动农民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制定了“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基本政策,同时以相应的具体政策保证其落实。由于实行了鼓励科技人员下乡的政策,到农村参加农业技术集团承包的各级干部逐年增加,去年达到91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就占73%。
与此同时,成都市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投入“三三工程”的资金达700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