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因为有个好机制——天津福津木业有限公司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7
第2版(经济)
专栏:

因为有个好机制
——天津福津木业有限公司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张锦力
一个亏损500多万元、已经濒临倒闭的企业,在合资只有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盈利1000多万元。在天津,福津木业有限公司的管理经验正受到许多企业的关注。
△干部要在竞争中接受考验△
1990年8月的一天,福津公司公布了一项决定,撤并原厂部20多个科室,只设四部一厂。原厂部139名干部将有80多人当工人。
这对干部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以前,有些同志每天上班翻翻报,喝杯茶,聊聊天,工作轻松愉快;现在却要下车间去干活,心里的确不是个滋味。公司的这一决定,受到了广大工人的拥护。这些年,工人们眼看着科室人员一天比一天膨胀。到合资前的1990年6月,这个不足千人的工厂,科室干部和二线、三线的后勤人员加起来已占到职工总数的近一半。光看自行车的就有13人。看到他们的工资、奖金一点也不比生产工人少拿,一些人干活没了情绪。
科室部门过多,人事关系复杂,给厂长的协调指挥带来了困难,许多工作无法开展。
原厂长、现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忠说:“企业内部改革,打掉干部的铁交椅是关键,否则,让工人干活卖劲只能是一厢情愿。”
在福津,当干部必须经受竞争的考验。去年4月,公司业务部要从工人中招聘两名业务员,消息传出,许多工人认为,港方总经理杨美琪主事,还不是她相中谁,就任命谁。没想到,公司实行公开招聘,现场答辩,考核后,确定了两名人选。职工们感到心服口服。
△不给“会哭的孩子多吃奶”△
一些国营企业里有一种怪现象:当老实人吃亏,而能哭能闹能耍赖的刺头,在分房、提干、评职称、长工资等方面会捞到好处。有人形象地说:这里“滚刀肉”吃香。而在福津,“滚刀肉”没有市场,“光会哭的孩子没奶吃”。
合资前有位工人平时纪律涣散,考上电大拿到文凭后,非要进科室。开始老厂长不同意,他就天天到老厂长家里闹,有时赖着不走,老厂长没法,只好把他安排到供销科当业务员。这次改革中,他也在精简的干部之列。为了不去当工人,他又在王志忠的办公室里要死要活地闹腾起来,做工作到半夜两点,他还是缠着不放,王志忠火了:不去当工人,福津没你的饭碗!第二天,他只好到车间报到。
王志忠说:“企业绝大多数职工都是好的,关键就看领导怎么引导。如果领导不能惩劣奖好,让工作踏踏实实的人得到实惠,反而让‘滚刀肉’之类的人占便宜、捞好处,就会影响其他职工。”
去年4月,公司两名职工偷拿了一些尼龙绳,公司给予他俩行政记大过处分,停发6个月效益工资,并停职5天。有的工人对此有看法:“过去我们把整袋锯末、成块胶合板推回家,没见谁说个啥,现在拿条尼龙绳,就处理得这么狠,还把我们工人当主人吗?”
福津公司的领导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职工必须服从严格的管理,这是大工业生产铁的纪律决定的。面对现代化的生产线,你首先是一个生产者,主人权利体现在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权利上,体现在对企业管理的参与上和生活的改善上。职工当家作主,也要尽主人之责,搞好生产,遵守纪律。当然,对干部的管理一样严格。久而久之,规章制度就有了约束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