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永留正气在世间——追念曾山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永留正气在世间
——追念曾山同志
王震
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山同志,离开我们20年了。*然而,他的不朽形象却随着岁月的推移,愈加牢固地矗立在人们的心间。
我和曾山同志初次见面,是在1930年12月“富田事变”后几天的赣西南。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再次重逢。那时我在湘赣苏区工作,曾山同志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他给我的印象是坚毅沉稳而又聪敏善断。在40余年的革命和建设中,我和曾山同志结下了真挚的革命情谊,深深感到他一身正气,具有许多高尚品质和可贵的革命精神。至今有些往事仍宛如眼前,难以忘怀。
历经艰险 矢志不移
曾山同志成长在一个革命家庭里。他的哥哥曾延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在上海组织工人运动,后受党的委派回到江西老家领导农民运动,曾任中共九江地委书记,还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曾山(曾洛生)和弟弟曾炳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山同志在家乡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打击土豪劣绅,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处于白色恐怖的围剿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曾山同志一家,经受了革命低潮时血与火的磨练和生与死的考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他的父亲曾采芹当时担任中共吉安县委地下交通站的秘密联络工作,曾三次被捕,为了保守党的机密,捍卫党的利益,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威武不屈,最后惨死在监狱里。他的哥哥曾延生,1927年底任赣南特委书记,次年2月与妻子蒋竞英(中共党员)被敌人逮捕,4月双双被害于赣州。他的弟弟曾炳生1927年8月也死于敌人的屠刀下。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家庭遇到的巨大不幸,丝毫没有动摇曾山同志坚强的革命意志,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他清醒地认识到,革命进程有高潮也有低潮,有胜利也有挫折,愈是低潮,愈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愈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迎来革命的新胜利。在“4·12”反革命大屠杀后,曾山同志没有一丝犹豫和半步退却,毅然赴广州加入了叶剑英同志领导的教导团,并参加了随后举行的广州起义。
革命遇到挫折或处于低潮时,往往最能考验和锻炼共产党人。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上级临时决定由曾山同志接替李富春同志的工作,代理江西省委书记,留在中央苏区掩护红军主力北上,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十分艰巨、充满危险的任务。曾山同志率领部队在强大敌人的重重围困中坚持了几个月的游击战争。为了保存力量,部队决定突出重围转移到粤赣边区去。曾山同志和胡海同志率领的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会合后,又各率一部分人带头突围。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曾山同志拿出一面绣有“艰苦奋斗”字样的红旗,与胡海同志各执一半。他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互相激励,坚信总有胜利会师的一天。曾山同志率领部队几经恶战,九死一生,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敌人到处张贴悬赏布告:“捉拿曾山者,赏洋8万元”。在险恶的环境里,曾山同志心系革命,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早日与党组织联系上,他日夜兼程,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化装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终于到达上海,找到了党组织,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中国革命历经挫折和磨难,所以能一次次地从低潮走向高潮,从失败走向胜利,原因就在于:一是我们党有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二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三是全党、全军和全体革命者不畏强敌,信念坚定,紧密团结,艰苦奋斗,永远具有那么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一种革命到底的劲头。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重大挫折和挑战,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前进中的困难。但是可以坚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武装,有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有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所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经过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一定能够把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
曾山同志具有坚持真理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30年,面对党内发生的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曾山同志没有盲从,而是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他抵制了冒险主义者要打南昌和九江的错误意见,拥护毛泽东同志夺取吉安的正确意见。1930年9月29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了再次攻打吉安的命令。曾山同志当时任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他立即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协助红军主力攻打吉安,并亲率地方武装配合红一军团攻占了吉安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赣西南形成了有30多个县、400多万人口的红色区域。曾山同志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了勇于坚持真理的品格。
无私才能无畏。坚持真理,要求对党的事业极端忠诚,坚决摒弃个人的荣辱得失。1931年,当时中央派驻的代表在江西推行王明路线,他们极力排挤和打击毛泽东同志,逼迫曾山同志表态反对毛泽东同志。曾山同志不顾个人的安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央苏区的发展,红军队伍的壮大,是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和指挥分不开的。曾山同志为此受到排挤和迫害,一度被调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岗位。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说过: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曾山同志是有功的。
这种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在曾山同志几十年的战斗生涯中是始终如一的。记得在1969年召开的党的“九大”上,曾山同志与陈毅同志同在一组。林彪、江青一伙为了诬陷陈毅同志,四处搜集材料,罗织罪名。他们点名要曾山“揭发批判”陈毅,但遭到曾山同志的坚决抵制。这自然招致那一伙人的忌恨。后来毛主席出面说话,曾山同志才被选为中央委员。
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相辅相成的。50年代初的“三反”运动时,曾山同志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华东财经委员会主任,领导华东财经系统的“三反”运动。当时有个单位上报挖出了一个“大贪污犯”,要求严惩。曾山同志派人再次进行调查,最后查明那个干部在工作中确有缺点错误,但并不是什么“大贪污犯”。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不仅保护了干部,而且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维护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严肃性。
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什么“左”的右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最终都站不住脚?就是因为都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的事业要前进,就必须解放思想、探索创新,而解放思想、探索创新,都离不开实事求是,都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都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方能进展顺利,取得成功。一时一事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很难,难的是始终都能坚持实事求是。特别是当脱离实际的一些歪风刮来的时候,能不能顶住,敢不敢继续实事求是,继续坚持说实话,反映实际情况,按照实际的要求和条件办事,这对共产党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历史经验说明,必须有革命的胆气和坚强的党性,才能经得起这种考验。曾山同志堪称实事求是的模范,很值得我们和后人学习。
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是为了彻底推翻压迫、奴役人民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党执了政,掌了权,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目的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山同志是身体力行这一宗旨的优秀代表。1952年,他从上海调到中央,先后担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商业部部长、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内务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他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人民的利益日夜奔波操劳,兢兢业业,呕心沥血。1963年8月,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水灾。为了保护交通大动脉津浦路和天津市,曾山同志赶赴津、鲁地区组织救灾抢险。他不顾危险,不辞辛劳,栉风沐雨,涉水趟河,亲自察看灾情,拟定泄洪措施,分别在天津的静海县和山东的恩县,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紧急开凿了两处排水通道,使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的洪水入海,解除了洪水的威胁。1966年2月,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周总理亲临震区指挥救灾和慰问群众。曾山同志两率中央慰问团深入受灾严重的白家寨地区,冒着余震的危险,指挥救灾工作,帮助灾区人民克服困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曾山同志对老区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1964年初,他回到江西老革命根据地,深入到瑞金、宁都、兴国、陂头、新圩、东固、弋阳、横峰、景德镇等地,实地察看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每到一地,他都向当地党、政、军领导干部转达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和老区干部的希望,要求干部们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尽快改善老区面貌。为了帮助赣南地区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他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专题报告,建议从财力上适当支持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曾山同志身为高级干部,却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对家人说:“我们的一切是劳动人民给的,我们永远属于劳动群众。”他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家办事。解放初期,他任上海市主管财经工作的副市长,女儿却在纺织厂做工。有人对此不理解。他耐心教育女儿,鼓励她安心工作,当好普通劳动者。这期间他工作十分繁重,生活却很清苦,以至因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患贫血,曾晕倒在楼梯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治国安邦的一大良策,而奢侈腐败必然误国误民。曾山同志是深知这个历史反复证明的大道理的。
曾山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一生,却从不考虑个人的进退得失。“文革”中,他受到严重冲击。1969年10月,他被疏散到湖南湘潭,我则去了江西。一次我去湖南看望叶剑英同志和曾山同志。我对曾山同志说:“我俩换个位就好了。”(指曾到江西,我到湖南。因他是江西人,我是湖南人)大家听了都笑了。当时,我们都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担忧,谁也没有去抱怨个人的处境。叛徒、卖国贼林彪垮台后,中央组织了一个老同志学习组,一星期开一次会,揭发批判林彪。毛主席把这个组称之为老中央委员组。曾山同志和我又见面了。他对自己的遭遇仍然只字未提,只是对党和国家的大事思考得更多更深刻了。
曾山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永远与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同在。
(*曾山同志于1972年4月1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