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曾山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曾山其人
郭秋
江西出“老革命”,曾山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一个。1899年11月,曾山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白沙锦原村一个家境清贫的私塾先生家庭。他学过徒,杀过猪,1926年入党。在现在多数人还没有出世的1932年,他就当上了江西第一任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初,担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内务部长。也巧,1972年4月16日曾山同志逝世前的职务,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长。他一生烽烽火火,历经中国革命的许多风云跌宕,故事不少。在纪念他20周年忌辰时,随拾两个小故事,以示纪念。
烽火残余半面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走了,接手李富春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的曾山,临危受命,到广昌去率领一个300多人的独立团,留下来打游击。
留守的首脑机关中央分局转告他们,只要坚持半年游击战争,红军主力就可打回中央苏区。半年好过,这样他们没有作隐蔽精干、积蓄力量、进行长期斗争的打算和部署,而是集中弱小的地方武装,跟深入苏区的浩浩敌军作战,结果损失惨重。1935年2月底,曾山打着一面“艰苦奋斗”的红旗,率部在广昌一带与敌人转了一段圈子之后,从宁都到泰和、兴国边境。在兴国的崇贤地区与胡海率领的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会合。不久,又与罗孟文率领的红军独立13团会合。3支部队凑在一起召开了江西省委扩大会议,决定突围到粤赣边区去,与杨尚奎率领的游击队会合。但由于队伍庞大,头尾难顾,行进迟缓,几次突围均告失败。为了缩小突围目标,分散敌人拦阻力量,曾山号召各团各自选择突围路线冲出重围。
形势严峻,那些日子,生离死别的情景是家常便饭。曾山和胡海默默地握着手,互相注视了许久,沉重的告别在彼此心里投下浓浓的阴影。曾山缓缓地抽出手来,从挎包里摸出一面红旗,庄严地展开,旗上“艰苦奋斗”4个字赫然入目。他俩激动地凝视着这4个字,肃穆凝滞的神色忽然飞扬焕发,仿佛从这4个字里找到了力量和信心。这普通的4个方块字组合在一起,凝集着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也吻合着他们此情此景的心绪,要走出一条生路也只有靠这4个字了。
曾山语调沉沉地说:“胡海同志,此一去天各一方,好自为之。这面红旗我们各拿一半,一则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互相勉励;二则今后我们胜利会师时,重新把它缝合起来作为纪念。”
胡海动情得几乎喊起口号来:“革命一定会胜利,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成功,我们艰苦奋斗吧!”
曾山重重地点点头:“对,革命会胜利,红旗会完整!”
他俩一人平展着红旗,一人持剪从中间开剪,刹那间,一面红旗变成了两面半旗,曾山拿了左边“艰苦”的半面,胡海拿了右边“奋斗”的半面。他们心里怀着“艰苦奋斗”的完整信念,互道一声珍重,各自率队突围了。
敌人八面埋伏,突出一围又陷一围。曾山率领的几百人队伍,突过几次围之后身边只剩下27条汉子。为了缩小目标,他又将这27人分成三个战斗小组继续突围。其中的两个小组不久就失散了,他亲自率领的小组也只剩得三条汉子。他决定回家乡去隐蔽。但走到永丰找饭吃时,遭到靖卫团围追,又失一人。曾山和一个战士一口气跑到吉水的湖口。那个战士在惊吓中心灰意冷,不愿再东躲西藏,便潜回家乡去了,于是,一个团最后只剩下曾山一个人了。革命失败起来就是这样惨淡。曾山虽觉心酸,但并不气馁,他躲在一个刺篷里喘口气,摘点野果填填肚子,从怀里取出那半面旗抚摩半天,“艰苦”二字的分量沉甸甸地落在他心上,那半面旗上的“奋斗”二字也在他眼前跳来跳去。怨天怪地都没用,要走出艰苦的低谷,也只有靠奋斗了。
天黑了,他揣起半面旗,走出刺篷,孤身只影朝着茫茫黑夜走去。他化装成长途挑油贩卖的农民,闯过了敌人的层层关卡,潜行到了上海,经过七波八折终于找到了地下党组织,见到了从长征途中派回上海的陈云,保送他到苏联去学习。
转眼14年过去,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革命胜利了,曾山和胡海的两个半拉旗却没有完整,曾山的“艰苦”半面旗在转战途中丢失了,胡海的“奋斗”半面旗却保存了下来,如今存在吉安县烈士纪念馆作为历史的见证。不过,“艰苦奋斗”的信念始终在他们心里是完整的,浑然一体的,熔铸成他们一生的坚韧意志和精神支柱。
血泪凝成的一副对联
不管当了多大的官,最是难于割舍的还是故乡情。
1962年,曾山和妻子邓六金回到吉安白沙锦原村探望父老乡亲。与每次回家一样,他都要与家乡干部磋商改造红土地问题,这也是他心头不能忘怀的事情。这一次面对生育他的一片瘦瘠的红土地,抚今追昔,他回顾着革命年代,思念着已故的亲人,他对自己的家庭忽发感慨,提起毛笔写了一副别具风骨的对联:“家慈五男二女留独子,先父三难一死为人民”。
好一副对联!这是用血泪写就的一部家史缩影。
曾山的“家慈”名叫康春玉,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农村妇女,生过五男二女,有二男二女幼年夭折,只有延生、洛生(曾山)、炳生兄弟三人长大成人,最后只留“独子”曾山一人,其他两兄弟都为革命贡献了年轻的生命。
哥哥曾延生,在上海上大学,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并参加过上海杨树浦地区日商纱厂工人举行的“二月罢工”,1925年受党指派回到家乡闹革命,是曾山的领路人。他担任过中共九江地委书记,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领导过万安暴动。1927年底,曾延生由党组织派往赣州任赣南特委书记,其妻蒋竞英也随同工作,不幸于1928年2月23日在特委机关一起被捕,于4月4日一起被杀害于赣州城。弟弟曾炳生1926年和曾山一起在家乡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来被党派去九江从事地下秘密工作,1927年8月惨遭敌人杀害。“家慈”的六个子女,“独子”的六个兄妹,全被黑暗的旧社会和反动势力吞噬了,眼前的红土地仿佛被烈士的鲜血浸润,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曾山,禁不住心潮激荡,挥笔蘸着血泪和思念,写就这副对联,以缅怀先烈,激励来者。
下联重笔描述了“家父”曾采芹的一生。曾采芹是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在本村及邻村设馆启蒙。但老先生走上革命道路却受了儿子的启蒙。他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中共吉安县委地下交通站的秘密联络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不顾个人安危,为党传递情报,曾先后三次被捕,每次都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最后被敌人活活打死在监牢里。“三难一死”力重千钧。
这样一个革命家庭曾受到过毛泽东的高度赞誉。
1930年11月18日,红军撤离占领45天的吉安城,分路向东固山、永丰龙岗进发。19日,曾山陪同毛泽东由吉安神岗山过禾水河,经永和到了白沙锦原村曾山家里。毛泽东亲自慰问了光荣家庭的家长康春玉,热情赞扬这个光荣家庭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白沙锦原村的曾家,现在还能寻觅伟人当年留下的踪迹。
建国后,毛泽东还多次称赞过:在江西根据地的斗争中,曾山同志是有功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