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计划、市场与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7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计划、市场与经济发展
夏振坤
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番话,十分中肯地对我国争论了很久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作了明确的总结。事实上,无论是计划或市场,对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可少的手段;也无论是计划或市场,也都有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因此,对于计划与市场,必须作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地依靠计划化或完全地依赖市场化成功地解决了它的经济发展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水平较低而且不完整,所以不少发展经济学家倾向计划化在发展中的作用。迄今为止,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实际表明,推行国民经济计划,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短缺之不足,使资源的配置可能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效益,但是这只是情况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种国家干预的计划化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还必须有相应的市场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发达国家的“市场失效”的反面——“政府失效”或“计划失效”。
总结各种不同体制下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大致看出,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速资本形成。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干预在促进资本形成,特别是资本的规模形成方面,无疑发生着显著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如果只有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无市场的作用,则资本的形成不可能有很快的速度,效果可能较差,特别是经济结构不易优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本形成的主体更多,可以弥补政府主体之不足;资本流动的速率更大,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边际产出率;更明显的是可能更多地吸引外资,并使内引大于外流。而在市场不发育和分割的状态下,既会阻碍国内投资,还会妨碍资金在地区间流动。
第二,提高资源微观利用效率。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强烈的竞争机制和灵敏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微观领域,可以强迫企业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推动资源产出率的提高和产品消耗率的下降。
第三,风险分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充满着风险的。如果在市场缺位的情况下,一切风险都由政府承担下来,这不仅力不能及,而且影响政府的信誉。但是,在市场的条件下,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可以减少某些风险的出现,而且可以由市场消化某些已出现的风险。中国1989年的调整,其所以没有出现1963年那种几千万劳力动员回乡、市场物资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急剧下降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1989年存在一个比1963年远为发达的市场。它消解了一部分失业(存在着劳务市场),缓和了一部分工人的收入下降(以第二职业的收入弥补)。
第四,培养人的经营素质。毛泽东曾经正确地指出过,价值规律是一个大学校。在千变万化、风险丛生的市场中营运,较之在一切“等、靠、要”的非市场环境中,显然更容易锻炼出符合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
第五,强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对发展风险的社会承受力。我们观察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其所以某些国家一度出现剧烈的社会震荡、政变乃至分裂,当然有严重的政治原因,但从基础方面来分析,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恐怕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可以大大加强全民族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民族认同感”。这种“民族认同感”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非凡作用。它可以使全民族忍耐住最艰难的挫折而保持住社会的稳定发展。
市场对经济发展是不可少的,但绝不能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有其本身难以克服的重大弱点,连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也都承认。这种弱点主要是:
第一,难以保证发展的社会效益。市场机制不能达到资源宏观配置最优化。因为,单个投资所追求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不可能保证社会效益,也不能开发“外在经济效益”。所谓外在经济效益,即某一个项目的效益为不属于本项目的人或地区所享有。如上游建坝,下游受益即是。现实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说明,像环境污染问题,投机扰乱问题,失业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等等,依靠市场机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必须实行政府干预。
第二,难以保障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的建设。基础设施要求通盘规划,而且投资大,收效迟;公益事业则有许多是没有什么收益的。在纯市场机制之下,对这类投资企业显然既无力承担,也缺乏积极性,更难以进行全面规划。这方面的任务,必然要落在政府身上。
第三,难以克服风险投资的障碍。风险大的新项目,特别是高科技项目,个别的企业是无力承担或不敢承担的。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像这一类的投资也多是由政府出面或实行保护政策。
第四,无法解决分配上的差异悬殊趋向。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之一,就是由分配悬殊而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法根本克服这一趋势。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实际上也仍然通过政府的税收政策、工资政策和福利保障政策进行干预。
对于计划机制和政府干预,也应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计划机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方面,在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都曾经显示出来了。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的干预也程度不一地发挥了作用。已有研究者对此作了较客观的概括:(一)由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调节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和了这种矛盾(当然不可能根除这个矛盾);(二)在有限程度上纠正了市场私有制调节的某些弊端,如自发性、盲目性与破坏性,从而使二战后迄今尚未出现像三十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三)利用国家的力量,实现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如许多高科技企业均属国有;(四)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刺激了总需求,保护了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尽管计划机制在保障宏观与长远发展上具有市场机制所不具有的优点,但它同样也具有自身的弱点。
第一,容易束缚企业的活力。由于计划机制往往依靠自上而下等级服从体制,而且还要采取种种保护政策,这就势必会削弱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并且会使企业滋长对政府的依赖性,这两个方面都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竞争活力。企业往往会成为政府的“附庸”。生产凭指令性计划指标,产品由政府统购包销,企业没有自我发展的动力与能力,当然也就难有竞争力,也就难有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
第二,容易出现决策的随意性。计划机关对于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要通过多层的传递,这就容易造成信息的滞后和失真;加以计划决策人并非企业经营者,缺乏直接的利益关系,因而其价值判断往往并不符合直接生产经营者的价值判断。这样,经济决策就很可能因偏离经济发展的实际而造成损失。
第三,经济运行缺乏灵敏性。在典型的计划机制下,经济的运行一般是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体系一级一级地推动的。信息、决策、传达、监督、评估、校正诸多程序是通过许多的机构(而不像在市场机制下只由企业一个机构)去完成。这样,经济的运行必然就要缓慢得多,对于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容易作出及时而灵活的调整。
第四,容易滋生腐败现象。计划机制如果没有十分发达的市场机制相配合,就势必要依赖权力推动。而权力如果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就滋生腐败现象。这种情况,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屡见不鲜。
第五,难以保障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以上弱点的全部后果,集中表现为容易追求产量忽视效益、注重数量轻视质量、控制总量不顾花色品种、扩大投入而产出不能相应提高……
综观市场与计划的优缺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学家,不论他属于哪一流派或持什么立场,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正如纳夫齐格尔所说:“没有一个政府完全依赖集中计划,也没有一个政府完全依赖市场。大多数欠发达国家选择了集中计划和市场两者之间广泛密切的配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1984年英文版,第454页。)
当然应该区分:资本主义国家是先有了市场经济,而后引入计划机制,是实行市场经济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则是先有了计划经济,而后引入市场机制,是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本文作者为湖北省社科院院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