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农村教育要真正为农民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7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农村教育要真正为农民服务
吴建平 朱国良
由于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需要,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和实用性,适时加大农村教育的改革力度,把农村教育转向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去,已成为农民的迫切要求和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然而,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却落后于改革的形势,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吸引力不足。这几年在农村推广九年制教育,各地都从财力、物力上改善了农村办学的条件,各级领导对农村教育不可谓不重视。但我们经抽样调查发现,“流失现象”依然严重。我们调查了30位流失生的家长,90%的人反映,“流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读不起书,而是读出来“没有啥意思”,“用场不大”,或是“有点文化基础就够了”。二是推动力不够。现有的农村教育没有或很少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直接效益,农民急需的人才没有很快或很少培养出来。有的地方,教育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大,而产出却看不到;教育大发展,而当地经济没有起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一是农村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就农村实际和农民的心理来讲,他们中虽有希望子女通过教育跳出“农门”入“龙门”的,但更多的则渴望子女读书以后,对今后生产发展、家庭致富显示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作用。“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个个成才”,这就是当今大多数农民的心态。但是,现有的教育内容和形成的模式却同当地生产、生活联系甚少,除了传授一些基本文化知识外,也很少有实用的价值。用农民的话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大学考不上,种田没力气,做生意没本事。可见,要使农民感到读书有好处,知识有用处,就要有用得上的知识给他们。如水稻栽培、化肥施用、蚕桑技术、水产养殖、生猪饲养、竹林开发、荒山利用、合理套种等这些实用性的知识,在有些地方,农民叫了好多年,等了好多年,但我们的教材却“千呼万唤出不来”,教育不能急生产所急,解农民所需;学校不能培养出大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人来,而像现在有的学生读了九年书,连记帐都不会的话,农民就会觉得让子女读书划不来。这种教育对农民当然就失去了吸引力。
二是农村教育的指导思想还没有摆脱一味培养大学生的框子。平心而论,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农村教育实践中常常发生扭曲或背离初衷的现象。这在农村基础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因单纯追求升学率而导致片面发展,致使人才培养与农村需求相脱节。实际上,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有很大的差异。这无论是表现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手段,还是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内在特点上。因而农村教育不能把培养大学生作为终极目标和唯一目标。据专家估计,目前浙江省农村学龄人当中,能够考上大学的概率是10%,对90%的人来说,需要的是立足脚下一方水土,以实际能够用得上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如果只重视升学的小头,忽视没升学的大头,不仅会造成教育和经济的恶性循环,而且对许多就学的农村青年来说,一旦只能捧“泥饭碗”的话,不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了吗?“最终连泥饭碗也难捧”,这是农民们对当前农村教育现实的尖锐批评。
三是社会舆论在教育导向和教育评价上的失误。与以往一贯的农村教育指导思想相吻合,社会舆论评价一个地方教育的好坏,往往也是以升学率为标准。无论是考核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各类评比也好,人们的审视,上级的表彰,舆论的宣传都集中在升学率上。而教育评价总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没有科学的有效的教育评价,就很难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这样就逼着老师都围着这根指挥棒来转,把本来就有限的精力、财力、物力都投放在这里。这样做的另一个结果,则使农村实用教育的基础更加薄弱。其实在农村,农民的思想倒很解放,他们不看你有无文凭,而看重你有没有实用的专业技术,看你的知识有没有用。培养大学生是需要的,但要是一味对少数人投入大量的力量,而对那些实用和现成的教育却投资甚少,这种顾此失彼“一边倒”的教育显然是不能真正、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对这种教育,大多数农民也自然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得很淡漠甚至不欢迎了。
要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农村教育的改革,如果说,我们从过去不重视教育到比较重视是第一个重大飞跃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另一个飞跃,即从一般意义上的重视教育转化到将整个农村教育直接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使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要实现这个“飞跃”,“助推器”就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只有从思想上解决了重视的问题后,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就可以办得到,而后一个飞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以及家长、学生、社会观念的转变,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使农村教育有个新的突破。为此,我们认为:
第一,农村的基础教育要从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和服务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近几年,浙江省有的地方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试点,如在主课不变的基础上,增大传授专业知识的容量;逐步推行普通小学“五加一”和中学“三加一”的学制以及在普通中学办培训班,扩展劳技课。
第二,强化农村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改革“职教”领导体制。没有职业教育,就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以往的职业教育一般是教育部门独家管理。这种体制带来两个弊病:一是容易造成教育与经济的脱节,教育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需求的“灵敏度”低;二是很难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现在,有的地方经过试验,把职教这一块的管理改为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农业、科技、教育三家共管,使职教很快有了起色。如在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德清,由于强化了政府对职教的统一领导,迅速抓住了职教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两个突破口,一个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项目为突破口,第二个是抓住农民急需的10项实用技术为突破口,很快转化为效益,颇受农民欢迎。这个县不仅乡长书记爱管教育,还出现了最穷的村子建最漂亮的校舍,连和尚都捐款办教育的感人事例。
第三,农村成人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实用技术培训上,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扫科盲。前几年,农村成人教育主要是单纯的文化学习,这很重要。但扫盲以后的农民还渴望继续教育,像常山县针对柑桔、胡柚、食用菌三大“拳头产品”的生产实际,组织成人教育,使农民掌握了一套实用技术,几年下来,农民迅速致富,尝到了教育的甜头。有的地方则根据“丰收”、“星火”、“燎原”计划的内容,确立成人教育的方向,也取得了实效。普教、职教、成教,三教沟通的结果,把农村教育迅速转向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去。
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农村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为农村和农民服务,如果离开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农村教育就会走进萎缩的死胡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