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一勺“烩”之优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7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一勺“烩”之优劣
李仲春
搬文山、填会海,各地高招迭出。时下颇为时兴的“一勺烩(会)”乃为其一。
某地将年度表彰会、经验交流会、税收征管稽查会、加强基层建设等五个会议合为一个,节约经费1.5万元;西南有一个县开了个别开生面的“六合一”会议,六个部门、六项内容,一个会议、一份文件,传为美谈;东北某部门在为期三天的工作会议中穿插8个会议,节省工作日1000多个;山东某市12个会议“一勺烩”后,江苏某县28个会议又“一锅煮”。
“一勺烩”,使饱受会海浸泡之苦的人们顿时为之一振。本不该开的会议不开了,本该少开的会议少开了,省时省力、节约经费,腾出时间真抓实干。“一勺烩”不失为克服官僚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一剂良药。
然而,冷静一想: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呢?
应当肯定这种“一勺烩”的主办者动机良好,也有效果。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一勺烩”的“勺子”容量是多少?最低为2,最高呢?好像是个无穷值、无底洞。这样,该减的会议是否减了?这些合并的会议是不是都非开不可呢?不该开的会又何必放在“一勺烩”里占地方?这种“一勺烩”“烩”出的会是不是就“味道好极啦”?
会议多,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人们厌烦不已,该反对!但锦囊妙计在哪里呢?人们都在探索,有的说要减肥,杜绝那些连吃带拿、外加旅游的“肥”会,可会议还是“瘦”不下来,甚至出现了“瘦会荒”;有的地方干脆釜底抽薪,搞起了“无会周”、“无会月”,可效果仍不佳,过后旧病复发,依然如故;有的则收缩会议审批权力,可批来批去,会议照开不误,不过多了一道手续。
“会海”越填越深,原因就在于会风的不正,会风的不正则根源于我们的一些机制有毛病。有的是为了领导拍照录相、登报上电视;有的是显示权威、摆谱讲排场;有的则是坐而论道,锻炼口才;有的则干脆是例行公事、应付官差。如此等等。现在很多机关、单位机构重叠、冗员膨胀、人浮于事,但都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于是开会、报告、简报、汇报便是用武之地。试想,如果精官简政,人各有事,且公平竞争,有“危机感”,谁还有闲情逸致在那里“打坐布道”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