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人间自有真情在众志成城助读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新闻综述

人间自有真情在众志成城助读书
本报记者王娜梅
编者按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这里刊登的几封来信是千千万万封来信中的几封,表达了千千万万颗关心支持“希望工程”,愿意为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尽自己一份力的爱心。
“挽救一个流失生,就是挽救一个未来,保住一个在校生,就是保住一个希望。”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让我们每人少吸一盒烟,少买一包茶,拿出一点钱,奉献一份爱,使所有的孩子不要再因贫困而徘徊在校园门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
1989年10月30日,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国内外庄严宣布,通过社会集资,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资助贫困地区那些品学兼优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让他们重返校园。孩子是祖国的明天,这项充满希望的事业便以“希望工程”而命名。这是团中央着眼未来,造福后代,为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得人心的好事。
“希望工程”从实施的那一天起,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赞许这项利国益民的事业,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李先念、聂荣臻和已故的徐向前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希望工程”题了辞。社会各界人士、群众团体和单位满怀着对失学孩子的同情和振兴教育的期望慷慨解囊。他们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和军人。许多港台同胞和海外友好人士也给“希望工程”以热情关注和实际援助。台湾著名艺术家凌峰先生不仅自己为“希望工程”捐款10万元,还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创立了“希望工程海外爱心基金”,进一步采取多种方式在海内外募集资金,不到一年,已筹资150万元,援建了4所“希望小学”。
集资助学,积少成多。到目前为止,基金会已收到海内外捐款捐物9384笔,合计金额达1100余万元,捐款人次超过200万。基金会用这笔款物已救助4万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基金会还提供特别助学金使500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毕业生得以继续升学,并拨出171万元用于改善贫困乡村的办学条件,新建或改建了17所“希望小学”。在去年洪涝灾害之后,为受灾的贫困地区小学购赠了价值26万元的学习用品和教学设备,帮助他们尽快地恢复了教学。
充满希望的“希望工程”只是刚刚迈出了充满希望的第一步。我国目前每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约有100万左右。扶贫要扶本,教育须先行,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读书,掌握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本领,是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起码条件和当务之急。“希望工程”需要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过去两年各地的团组织积极配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们努力探索、认真实践、狠抓落实。一些地方在实施“希望工程”的过程中,创造了厂县挂钩、市县挂钩、民办公助等多种集资救助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希望工程”在各地的实施。
由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少年报社共同开展的全国城乡“小伙伴手拉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又使200个贫困地区学校获得了援助。一个“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已在近期由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隆重推出,旨在使全国23个省、自治区328个国家重点扶贫县的失学或即将失学的小学生得到帮助。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必将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儿童教育事业,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关心国家、人类的前途。
“同是一重天,同在一家园,同为我后代,同心结同爱。”“人间自有真情在,众志成城助读书。”愿更多的人为“希望工程”奉上爱心、贡献力量,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社会主义阳光沐浴下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附图片)
压题照片:建立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的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开学时的情景。
本版照片由解海龙、朱恩光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