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地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9
第4版(要闻)
专栏: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各地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本报讯 记者刘工践、孟西安报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弘扬延安精神。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宝塔山下。尽管严冬腊月,然而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瞻仰学习的人群却不间断。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负责同志说:“前不久,郑州铁路局的13对新婚夫妇,还特地来延安举行婚礼。我们1991年共接待学习参观的人数达47万,是1990年的1.8倍,是1988年的7.8倍。”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不久,1989年9月,江泽民同志就来到延安,看望延安人民,并郑重告诉他们:延安精神现在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否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难建成。李鹏同志1990年11月也亲临延安,视察工作期间,书写了“发扬延安精神”的题词,并深情地说:我是延安人。
近两年来,弘扬延安精神的热潮从延安波及全国,又从全国汇聚延安。由当年的“老延安”率先发起成立的延安精神研究会,已由延安扩大到上海、安徽、宁夏等26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5月,全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标志着弘扬延安精神,加强理论建设,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跨入90年代兴起的“延安热”绝非偶然,它是人们对国内外一些问题深层次思考的结果。1989年秋,延安精神展览在西安展出,38所高校反应强烈。许多大学生反映:这个展览是“雪中送炭”,“它像一缕春风,在寒冷中送来暖意,温暖了我们‘两乱’后盲目的心”。
解放军许多院校都把延安作为政治教育的基地和课堂。去年4月,国防大学校长张震上将,带领550名学员,其中60名将军,到延安实地教学,在宝塔山植了树。来自北大、清华等全国91所高校1935名学生,去年在延安参加了“窑洞大学”的学习,重铸了精神支柱,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近100名学生在“窑洞大学”交了入党申请书。
像延安时代那样,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是新的“延安热”的重要内容。兰州军区司令员付万全来到南泥湾,回顾毛主席当年艰苦的生活环境,对周围的人说:“现在少数干部搞特殊,争房子,搞不正之风,他们应该来这儿看看。”用延安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行动。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呼唤着延安精神,把弘扬延安精神和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新的“延安热”最显著的特征。记者在延安采访了许多人,他们认为,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毛主席在延安13年的光辉实践,是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创了革命胜利的新局面。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同当年延安时代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打破封锁,扩大改革开放,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把延安精神真正学到手。延安市市长周万龙说:“我们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当前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来自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同志表示,坚持改革开放,一定不忘延安精神和民族气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