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北关村里建筑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9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北关村里建筑工
本报记者 舒瑜
春节前夕,我们来到“建筑之乡”——河北沧县北关村。没听见搅拌机的轰鸣,也没有打桩机的碰撞,只见一两位村民在池塘上凿冰垂钓,其他人似乎在各自插有电视天线的砖房里悄然分享周末。
与北关村一墙之隔的旧卅镇办公楼也空空荡荡。接待我的副镇长周维清解释道,镇里的干部大多到各村去了,只留下他坐“镇”唱“空城计”。谈起镇里的情况,老周喜上眉梢:“这镇有十四个村。一九八五年以前,全镇数北关村最穷,人均收入不到二百元,不少人家甚至连电费也交不起。后来,农民庞凤歧挑头建了个体建筑队。在老庞的支持下,村里又成立了集体建筑队,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如今,北关村一跃成为全镇首富,年人均收入达二千五百元。”
老周是十多年前从部队转业到镇里工作的。谈起北关的变迁,他连声称赞庞凤歧的带头作用。庞凤歧的个体建筑队诞生于八十年代第一春。当时他们只是一支二十多人的“杂牌军”,揽点住房维修的活儿小打小闹。经过几年努力,“鸟枪”终于换上“大炮”,不仅拥有搅拌机、推土机、大型吊车等重型机械施工设备,建筑工也发展到二百多名,为大港油田和沧州地区建造了一幢又一幢高质量的厂房、住宅,还多次无偿地为本村本镇修建校舍,架桥铺路,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二十多万元。一九八五年春,北关村干部找到庞凤歧,说村里想办个集体建筑队,眼下缺少资金,请他帮忙。庞凤歧想,村里成立建筑队虽然为自己增加了一家竞争对手,但集体富了,自己“吃亏”也值得。他把两台搅拌机、两台卷扬机、一台切断机、五百根脚手架等价值十三万元的施工设备借给村建筑队。后来,村办建筑队人手不足,庞凤歧又将七名技术工慷慨地输送给他们。村办建筑队逐步“发”了起来,如今年收入达数百万元,建筑工也是庞凤歧个体建筑队的一倍,扩充到四百名左右。
老周领着我来到北关村。他指着村头一幢幢高楼,如数家珍:“大港采油三厂的许多楼房就是北关村的建筑工们盖起来的。两个建筑队比着干,又手帮手,效益都不错。”北关村的建筑工修了数十幢高楼,我心想,他们的“头”儿一定住得不赖。在向导带领下,来到庞凤歧的家。这是一幢两层砖楼,整洁,但并不豪华。六十开外的庞凤歧披着旧呢大衣,戴着筒式绒帽迎了出来。初次见面的人似乎一下子就能闻到他身上的泥土气息。他家的客厅除了一张三人沙发,只有满墙的奖状和光荣匾。卧室内唯一的高档家当是一台平面直角彩电。床是用门板和两条长凳搭起来的,上面铺着一张旧草席。
他见我疑惑不解,说:“我这个农民建筑工有今天,靠的是党的好政策。自己富了,要想着别人。使乡亲们都富起来,我心里才踏实。”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北关的村舍及村西的“沧州铁狮”。那背负圆盆、昂首奔突的铁狮,似乎是北关建筑工的象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