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清明的思念——忆日本友人菊池善隆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8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清明的思念
——忆日本友人菊池善隆先生
刘建业
又是桃李芳菲的清明时节了,卢沟桥头杏红柳绿,一派盎然春意。春风中,我接到日中协会事务局长白西绅一郎从东京打来的电话,他通知我,清明节前夕他将随日本追悼献植访华团第四次来卢沟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植树谢罪活动。放下电话,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了另一位日本老人——菊池善隆先生。
第一次见到菊池先生,是1989年清明前夕。那时他已经是84岁高龄的老人了。他不顾年迈体衰,率领由日本各界人士组成的追悼献植访华团,风尘仆仆来到中国,先后在南京、淮安等地进行追悼植树活动,又冒着料峭的春寒来到卢沟桥畔,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表示深切的追悼。
满头鹤发、瘦骨嶙峋的菊池是日本一位有声望的学者、日本东方科技协会副会长。他早年曾在伪“满洲国”铁路任职,对日本侵华历史有清楚的认识,10余年前,菊池倡导了“绿化赎罪”计划,先后5次率团来中国,在南京、西安、杭州、济南、青岛等地播下了近400公斤日本榉树树种,植了4万余株树苗。
菊池不善言谈。初次见面,他握着我的手反复说的只有一句话:“我们对于日本过去通过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重大损害表示反省。”那诚挚的目光和庄重的语调,表达了他的全部感情。临别时,菊池老人说:“明年清明节我还要来。”
菊池没有食言。1990年清明前夕,他抱病再次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那天刮着四五级大风,天气半晴半阴。我发现他比一年前苍老多了,身躯也变得有些佝偻,但他的笑容依然是那么慈祥,情感依然是那么真挚。在接待室内,他向我赠送了一本名为《绿的赎罪》的书。他翻开书指着里面的一行文字让我看,这行文字是:“鉴于不幸的过去,我们每个(日本)人都应当考虑为中国做些什么。”
我送他离去的时候,他留恋地看着古老的宛平城楼,眼神里充满歉疚和感慨。他说:“为了日中两国的友谊,我年年都要来,直到我不能再来了。”说完便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上了车。此时天还阴着,灰色的苍穹下,菊池从车窗里伸出手来向我们告别,他那满头白发被大风吹得散乱起来。车缓缓地开走了,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惜别的怅惘,我盼望能再次与菊池老人相聚。
转眼间又到了1991年的清明节。我知道菊池一定会来卢沟桥的。那天,我很早就来到了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站在每次迎候他的老地方等着他。下午一时多,客人们终于来了。车子停下,我急切地迎上前去,准备搀扶年近九旬的菊池老人。可从车里第一个走下来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妇人,她双手捧着一帧大照片,照片四周镶着黑框。“是他?”一个不祥的预兆袭上了我的心头。我不敢看,却又不能不看,果然是菊池的遗像!我愣住了,眼泪大滴大滴地落了下来。捧着遗像的是菊池先生的夫人菊池几女士。菊池夫人告诉我:“去年从中国返日不久,菊池就一病不起。”他临终也没有忘记清明节来抗战纪念馆种树的许诺,他嘱托一定要选最好的树苗,并请夫人代他铲上几锹土,浇上一壶水。我对着菊池的遗像默哀良久,遗像里菊池先生的双眼依然充满睿智和慈善,但也透出一丝遗憾。菊池先生,不要遗憾了,你已经尽到了一个有良心的日本人的责任,今天,你在中国大地上种下的友谊之树已蔚然成林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