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小演出的大魅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8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小演出的大魅力
叶廷芳
芭蕾,我不在行,但爱看。日前,年轻的加拿大温哥华吴祖捷芭蕾舞团第三次应邀来华,我自然不放过这个机会了。
大幕拉开,乐曲随之响起,但通过扩音器,不免缺了点味道。舞台上的表演是美妙的,但看不到乐池里指挥棒的飞舞,看不到吹拉弹击的此起彼落,总觉得舞台少了一个“伴”,可谓有形无影。但随着舞台上表演的展开,那翩跹的舞步,腾越的身姿;那如绘的“画景”,如铸的雕塑,很快吸引住了我的全部注意力,使我的听觉降低了要求,观念也不再因于习惯。我不禁从内心中喊出:哦,舞台上的“卡拉OK”!
所谓舞台上的“卡拉OK”这个即兴的比拟,不仅意味着可以不依赖乐队,还意味着演员本身规模的精干。这样一来,它也许不适宜于排演大型节目,但便于表演精彩的“折子戏”和短小精悍的小品,使题材更广泛,风格更纷呈,并使每个演员得到更多的表演机会。队伍的简化还可以摆脱对庞大的经费来源的依赖和操心,便于艺术的存活,也便于演出的流动,因而有利普及。
未等谢幕,我就联想到我国几十年来,有水平的大型艺术团体仅限于北京、上海以及一些省会等大城市。但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好几打。这些地方许许多多的艺术爱好者很难有机会对优质艺术一饱眼福,而更多的有“艺术细胞”的人则一辈子连接受高层次艺术启蒙的机会也没有。中国应该成为全面发达的艺术大国,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艺术知识的推广、普及,只有普及了,杰出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只有普及了,提高这只“船”就不愁没有足够的“水”来负载它。所以,在普及中,我们就非常需要许多精干灵巧的中小艺术团体,或靠国家、地方政府的扶植,或赖企业的资助,或仅凭自己的“长袖善舞”,以多姿多采、轻捷灵便的方式,把艺术送给最基层的观众。但中小是指规模、机制、活动形式而言,中小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准。小团体也应该追求杰作,追求高质量的表演。假若因为形式小巧灵便,就“滥竽充数”,那么,艺术普及的结果,则与普及的目的相悖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