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到藏民家里采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西藏在前进

到藏民家里采访
本报记者 刘伟 唐宁
初春,红柳枝头泛出了嫩绿,雅鲁藏布江河谷肥沃的土地正待播种,鸟儿欢快地鸣叫着从田野上飞过。
我们驱车来到了堆龙德庆县境内,想随意找几户农民聊聊。车在一个小村边停了下来,一问才知道这里是东嘎乡亚来村。刚过完藏历新年,家家户户新换的五彩经幡和洁白的香布在春天的晨风中飘摇。
“扎西德勒!”在村口,我们遇上了61岁的杰布老人,按藏族传统,我们向他致以节日的问候。他热情地把我们让进院内。
这是一个很普通又很典型的藏族农家小院,院门边是牛棚,院子里压水井边,立着一个银光闪闪的太阳能灶。
刚在正房的卡垫上坐下,热情好客的女主人切若白玛端来了“切玛”盒,向客人敬“切玛”。这是藏族同胞过年时,待客的礼节。“切玛”盒里盛着糌耙面、青稞粒,插着彩色的麦穗和酥油花,以示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向主人致以新年的祝贺后,我们边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边同两位老人聊着。环顾屋内,墙上挂着漂亮的“唐卡”(藏式挂画),榻上铺着纯羊毛的藏毯,一排色彩鲜艳的藏柜靠墙而立,上面放着一台彩电和一台双卡收录机。
他们告诉我们,解放前,他们夫妻两人都是朗生(农奴),还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庄园。“不要说地、牲畜、房子了,连人身自由都没有。”
女主人切若白玛说:“我父母早亡,兄妹4个和祖母一起,五口人借了别人的两间小房,那时候过的是什么日子,真是没法说!”
“现在,我们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和儿子都参加了工作,在拉萨市。小女儿、女婿和一个小外孙女跟我们住在一起,也是五口人。住了6间房子,种了7亩多地,一年可收粮食近3000公斤。”说着,她给我们打开了一间房子,屋里粮缸、面袋直堆到屋顶,存粮足有五千多公斤。
此外,他们家还养了十头奶牛,去年年底,花了1万元买了一辆“嘎斯”车,作为出租车,每天载客来往于拉萨与堆龙德庆之间,由他们的女婿来驾驶。主人和我们一起粗略地算了一下,他们家一年的纯收入至少在5000元左右。
当我们问起他们怎样看待今天的生活时,昔日的农奴切若白玛,这位纯朴的老大妈感慨万千,激动地说:“过去我们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现在有房子、汽车、奶牛,生活那么富裕,全靠党的政策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我心里的感激之情,想说可实在说不好!”
出了杰布家,看到他家斜对面停着一辆“解放”牌卡车,我们又信步走进这家。这是一座刚完工的新房,雕梁画栋,非常漂亮。一位30多岁的敦厚小伙子迎了出来。他叫扑布次仁,一家四口,妻子和一儿一女。
他告诉我们,盖这座房子花了两万元左右,家里种了3亩多地,去年收入了1300多公斤的粮食。他过去是公社的驾驶员,后来自己买了那辆卡车,农闲时跑起了运输,一年少说也得挣4000元左右。扑布次仁说:“像我这样的,在我们村中只能算中等户。”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去看最富裕的农户了。驱车离开了亚来村,只见远处田野上,人们正在植下一棵棵树苗,春天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