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消除“锦囊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9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消除“锦囊情结”
安立志
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带来了新的转机。然而,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方面的改革,涉及许多人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情况下,怎样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不致影响生产和科研的有序运转;怎样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不致发生大的社会震动,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无现成的模式,也无既有的蓝本。于是,有的同志困顿、疑虑、观望、等待,希望上级机关拿出配套成龙的“锦囊妙计”,以保证改革不致于冲击人们久已成习的心理平衡。此种心理无以名之,姑且称之为“锦囊情结”。
锦囊一词源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刘备娶亲这一重大事件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诸葛亮亲自为赵云设计了三个锦囊,并嘱曰:“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果然,在实施过程中,每当“山重水复”之际,只要打开锦囊依计而行,顿时“柳暗花明”。
这种故事,作为小说当然可以编造,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的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总趋势当然具有必然性,然而,它的运作过程却不可避免地会有某些或然性。障碍、困扰、摩擦、风险、失误,往往会不期而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创造性,大胆试验,审时度势,随时对原定方案作出修正、调整,以排除阻力,化解障碍,适应改革的需要。思想上要准备两条,一是搞得对就及时总结推广,二是出现了偏差、失误就及时总结纠正。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期望什么神机妙算的“先知”一眼洞穿改革全程,并制订出“一次输入、全程遥控”的完美程序,而后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地顺利摘取改革之果,这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种无所作为的懒汉和懦夫哲学,是要不得的。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要勇于负责,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创造性”本身即包含着探索和试验。创造性思维与“锦囊情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要克服那种消极的“等、靠、要”的思想。改革的信息,改革的变数,改革的思路,一句话,改革的“锦囊妙计”就蕴藏在改革的伟大实践当中。这些信息、变数、思路不仅可以反馈到决策层用以确定改革的航向,同时也完全可以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一起构成改革的调整系统。四川企业的“生”“死”选择,徐州厂长的扭亏压力以及上海市改革大气候的形成,较之那些被动地观望和等待,企盼上级提供“锦囊”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更多的改革的迫切性和主动性。愿各级领导干部打破思想上的束缚,深入到实际当中,以创造性精神开展工作,在改革上迈出大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