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林秉南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水利学与河流动力学家。1920年4月生。福建莆田人。1942年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毕业。1947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该校博士学位。现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在国外最早提出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1956年回国后带领青年开展高坝水力学和明渠不恒定流研究。在高坝水力学方面发展了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消能,特别是高深峡谷建设的高坝泄洪消能,提供了对两岸峭壁威胁较小的有效方法。在不恒定流方面,率先在国内开展溃坝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大面积海湾和河口,首先应用二维特征理论和破开算子法,建立了符合实测资料的快速计算方法,现在破开算子法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路甬祥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流体传动及控制专家。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64年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1981年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教授。1980年他对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的两个最基本参数——压力和流量控制提出了变革流量检测力反馈和系统压力直接检测加级间动态反馈,根本改变了已沿用100多年的弗利明——琴肯流量控制原理和40多年来传统的维克斯先导型压力控制原理。他又将该两项新原理和机—电—液一体插装技术相结合,推广应用于阀控、泵控和液压马达等控制,成功地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电液控制器件及工程系统。他曾在国内外获十余项专利。他研究开发的电液比例技术已被国家科委列为火炬计划A类项目推广。并曾获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8项。沈其韩
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学家。1922年5月生。江苏海门人。1946年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毕业。现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质工作四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前寒武地质与变质地质学研究,40和50年代在变质岩区鞍山樱桃园眼前山铁矿、通远堡铁矿、湖北大冶铁矿、金山店铁矿和中条山铜矿从事矿产勘查,保证了经济建设急需,并首次总结了中国的前寒武系。60年代初致力于变质岩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研究。60和70年代先后在五台、吕梁、内蒙古、青海等地致力于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及有关矿产研究,有诸多创见。80年代在冀东、内蒙古研究高级区重大地质事件和编制中国变质地质图,首次证实冀东曹庄有35亿年表壳岩的存在,为研究我国早前寒武地壳演化奠定了基础。
陆婉珍
化学部学部委员。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1924年9月生。上海市人。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在美国依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她系统评价我国原油性质,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科学依据。她组建分析研究中心,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如大庆喷气燃料引起飞机火焰筒的烧蚀机理、轧制液引起钢板表面不光滑原因等。她建立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其中质谱法分析渣油以及根据组成分析建立的汽油辛烷值及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方法,都有创造性。他在50年代即建立气相色谱法,以后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
陈俊武
化学部学部委员。炼油工程专家。一九二七年三月生。福建长乐人。一九四八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毕业。现任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他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一百二十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实现了复杂的四器联合工艺。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并实现了新的改进,该项目一九八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高效再生装置,为发展同类型的工艺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指导研究开发中实现了多项新技术,如分布管、塞阀、新型旋风分离器、后置式烧焦罐等。参与组织科研、设计、炼油厂和高等学校合作,成功地开发了“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一九九○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大师。(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