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再论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0
第5版(理论)
专栏:

再论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
方生
是否正确地利用资本主义,即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对我有用东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涉及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原则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利用资本主义,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研究和了解资本主义
世界在变,资本主义也在变。本性未改,面目已非。当前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有不利的制约。只有及时深入地进行研究,掌握这些变化,才能趋利避害,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就会坐失良机。50年代和60年代末,前后出现过两次大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这本来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可惜我们都丧失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我们陷入“左”的错误之中,不作分析地热衷于“批资”“斗资”,不肯花费时间去认真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当今,世界上又出现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这对我们又是一次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查研究,不失时机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借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这是错误的;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思想认识仍停留在某些传统观念上,也是错误的。因此,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否则很难科学地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也不能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取得主动。
结合国情不盲目照抄照搬
对于外国的经验不分青红皂白地拿过来用,不结合我国实际,这个历史教训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极为深刻的,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未消除。而且,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说穿了,也就是要改掉过去从国外照搬过来的那套东西。我们并不否认,过去学习外国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对此,历史已作出公正的评价。问题是,有时反面的教训比起正面的经验更会使人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正因为这样,今天我们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特别强调要结合我国国情,尤其要考虑我们今天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要再过若干年,又得回过头来改掉今天从西方国家照搬过来的东西。
发展商品经济的许多措施,虽然本身是中性的东西,没有什么阶级性,但它们总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实施的,不能不带有各自社会的特点。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也不能照搬,同样要结合我国情况。如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有利于加速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股票上市形成股票市场。资本主义社会股票市场的活动方式已有了完整的一套。而在我国,几年来实行股份制试点。从试点经验看,方向是正确的,要继续进行试点。就是将来要加以推广,我们也不能照搬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套做法,何况就股份制社会性质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是有原则区别的。
改革体制和健全法制
就经济体制来说,突出的是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这不仅是因为理论上长期受外贸必须由国家垄断这一传统观点的束缚,而且由于是涉外部门,情况复杂,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改也难,但不改更难。而要改就必须真正搞活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使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建立平等竞争机制,从而推动外贸持续、稳定发展。围绕外贸体制改革,海关、外汇等方面体制也要相应地改革,以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的需要。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改变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的作风。外来投资者和其他跟我们交往的外商,对我们意见最大的莫过于此,许多人往往望而却步,这怎么能谈得上“利用”和“借鉴”呢?在对外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在和外商打交道过程中,还存在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不正之风,给我们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害。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消除弊端,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同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法制方面,要逐步完善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需要,我们陆续制定了包括经济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现在,重要的是,对已经制定的有关立法要认真贯彻落实。当前,除要贯彻执行已经制定的法规外,迫切需要制定与外商投资密切相关的银行法、公司法、信托法、仲裁法以及竞争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尊重国际惯例
对外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尊重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否则,就难以达到利用的目的。有人把按国际惯例办事看作是按资本主义原则办事。这是误解。所谓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的习惯做法。国际惯例的特点,是经过长期反复实践所形成的行为规则,有的虽不成文,却具有法律约束力。就是说,国际惯例是适应国际交往而自发形成的,同发展商品经济的许多手段一样,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把它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
尊重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是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外开放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建立保税区,从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从扩大劳务出口到去国外承包工程,从开展国际租赁业务到举办跨国公司,从公开招标投标到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以及经济改革中的许多措施,无不按照和参照国际惯例办事。如实地说,十多年来,如果我们不尊重国际惯例,不按国际惯例办事,对外开放将寸步难行,而利用资本主义也将是一句空话。当前应当总结经验,进一步克服思想障碍,认真学习和增长有关知识,更好地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对过去闭关锁国的状况来说,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对外开放中存在着尖锐的斗争。西方资产阶级乘我国对外开放的机会,妄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腐蚀社会主义机体;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急遽变化,对我国不会没有影响;国内也有人反对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因此,对外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维护国家主权,而不能损害国家主权。必须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能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是妨碍“四化”建设。必须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我们的侵蚀,而不能让这些东西自由泛滥。
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不容否认。在同西方的接触中,我们看到了某些差距。从总的说,这些差距不仅没有使我们气馁,反而激发了广大人民急起直追、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心。但是,确有一些人不是采取这种态度,而是盲目崇拜西方,迷信私有制。这些人所要求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化,就是要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中国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走向世界,这已被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不仅已被全部中国近代史,而且也已被建国以来四十多年的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对外开放一开始,不仅有来自右的方面的干扰,而且有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一些人所以不赞成甚至反对对外开放,反对利用资本主义,是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在他们看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外商来中国办企业,借鉴西方经营方式和管理经验,等等,都会助长资本主义。影响所及,使一些人在改革开放中踟蹰不前,疑虑重重,更谈不上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实际上恰恰相反。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用东西,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归根结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同时认为,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对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有过一系列论述。他在揭露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本性的同时,还针对当时俄国面临的困境,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和管理机关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这里,列宁创造性地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有用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此,列宁创立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并采取了相应对策。中国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政策,正是依据而不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因此,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国家大局和人民利益为重,批判继承,吸收借鉴。这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为什么对外开放中,有人总是害怕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不敢大胆试验,而不是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千方百计地来扩大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呢?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光辉实践,不是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吗?不是已有许多国家在研究并借鉴中国的丰富经验吗?进一步说,难道人类社会不是在各国彼此交往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吗?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利于我们的工作,说到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事实是,我们在制定和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时,始终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和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具体落实到有关各项工作中去,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经验值得重视。对此,世界近现代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可资借鉴。前面提到,由于十月革命后列宁采取了包括正确地利用资本主义在内的有效措施,恢复了当时处于困境的俄国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去世后,在很长的一个时期,苏联没有正确解决如何对待资本主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提出两大对立世界阵营和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使苏联与资本主义各国实际上处于隔绝状态,这是苏联经济长期没有搞好的原因之一,而经济上不去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根源。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敢于和善于对外交往的民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古训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博采众长的胸襟。我们坚信,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有用东西,不仅不会损害我们的事业,相反,正是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加快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