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阅读
  • 0回复

熠熠生辉的漳州战役——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胜利攻克漳州6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9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熠熠生辉的漳州战役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胜利攻克漳州60周年
杨成武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打垮国民党陆军第49师张贞部队,一举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漳州战役是红军于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进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我当时是红军第四军11师3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这次战役。
时序如流,60年转眼已过,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既表达我对指挥这次战役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也表达我对在这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友的悼念之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吞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件的发生,强烈地震撼着中国各阶层民众,一场空前规模的抗日反蒋运动迅速兴起。国民党统治营垒也发生变化。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在江西宁都宣布起义,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被编为红军第五军团。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国民党19路军奋起反击,他们的抗日行动得到人民的一致拥护。
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未能很好地推动这股抗日浪潮,却继续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中心任务,作出《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指示中央红军要“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
2月13日,红三军团奉命攻打赣州。赣州战役历时33天。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数次爆破,数次攻城,均无法取胜。红军反遭重大伤亡,被迫撤围。
为挽回局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请正在东华山养病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速往前线决策。电报大意是:我军攻打赣州至今,苦战一月不胜,请主席暂停休养,赶赴前线。毛泽东接到电报便立即赶往赣县。
3月中旬,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地召开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局委员、中革军委委员、军团领导。当毛泽东听取了各军团首长汇报攻城情况后,对攻赣失利,造成红军严重损失,感到无比愤慨。他严厉批评了攻打赣州的错误。此后,会议围绕红军今后行动方针展开激烈争论。毛泽东主张红军主力应向赣东北发展,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同时,以抗日民族革命的口号,声援上海“一·二八”事件,推动全国抗日。由于受临时中央的影响,会上多数同志主张红军主力向赣江西岸发展,以利于继续夺取中心城市。会议否定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一、五军团负责赤化赣南。为了便于指挥和实现“夹赣江而下”的计划,中革军委决定由一、五军团组成中路军,红三军团为西路军,两路红军分兵行动。
会后几日,我方得到情报,粤军有深入闽西苏区的可能。苏区中央局根据敌情变化和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人的建议,同意中路军改为东路军到闽西苏区,其任务是巩固发展闽西苏区,威胁粤军,筹足给养,以利于继续夺取赣州、吉安、抚州。为了加强东路军的军事指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身份,随军东征福建。

1932年3月下旬,红一军团先于五军团进入福建长汀。根据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敌我态势、根据地内经济状况和漳州守敌的调查与分析,毛泽东于3月30日致电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建议东路军攻打漳州。提出:“政治上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
从全国抗日局势看,当时日军的势力已扩至厦门沿海,全国抗日声浪翻滚。打下漳州,可威逼厦门沿海的日军,用实际行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让更多的劳苦大众了解工农红军的性质,团结各阶层民众,一致抗日。
从军事上看,当时驻守漳州的敌军为国民党陆军第49师张贞部,张贞是进攻闽西苏区的主要部队,消灭张贞,可为闽西苏区的巩固发展消除大患。此外,粤军也正向闽西苏区逼进,中央红军打出外线,可引敌主力,牵制粤军,争得主动。
从经济上看,因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封锁,根据地内财政困难,部队给养紧张。漳州在福建是富庶之地,物资丰富,商业繁荣。打下漳州,可筹款筹物,缓解苏区财政困难状况。
红军攻打漳州不仅有上述必要性,同时也有许多可能性与有利条件。红军有闽西根据地做依托,有可靠的后勤保障;有闽南党组织和工农游击队的内应配合;漳州地形属小块平原,开阔平坦,易攻难守,仅西北部有天宝山为天然屏障。而天宝山在郊外,恰好可充分发挥我军打运动战之长处。此外,毛泽东经过调查,得知张贞部队虽然装备优良,但兵员素质很差,战斗力不强。我军可集中兵力,击其弱处,取其优良装备为我所用。
毛泽东攻打漳州的建议,得到苏区中央局周恩来的赞同。在攻漳问题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在周恩来的极力支持下,苏区中央局与中革军委同意东路军攻打漳州。漳州战役就此拉开战幕。
4月初,东路军与中共闽粤赣省委领导在长汀召开东征漳州的联席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具体阐明了打漳州的重要意义。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红军打下漳州,完成任务就回师苏区,不长期占领漳州。可见,毛泽东攻打漳州的指导思想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推行的“城市中心论”是完全不同的。
周恩来对这次战役十分重视。他指示闽粤赣省委要领导各县做好政治动员、粮食供应、运输、安全等后勤工作。周恩来不仅对整个战役做宏观上的指导,而且对细小的后勤安排都考虑得十分周到。
4月3日,红一军团从长汀出发奔袭龙岩,于4月8日悄悄到达龙岩附近大池。4月10日,打响东征漳州的第一仗。当天下午就占领龙岩城。驻守龙岩的145旅旅长杨逢年匆忙逃往漳州。
龙岩战斗给张贞以迎头痛击,为漳州战役打响第一炮。
4月11日,毛泽东在龙岩主持召开红一军团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龙岩战斗胜利的经验。会上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步骤,由罗炳辉率领十二军在上杭、武平地区警戒粤敌,保障我攻漳部队的后路和右侧翼。一军团先在龙岩休整,待五军团赶到后再集中兵力攻打漳州。
4月14日,红五军团赶到龙岩,即以十三军驻守龙岩,负责保障龙岩到漳州的战勤运输线路,红三军与一军团一起参加漳州战役。两军会合后即从龙岩出发,经和溪、水潮、龙山一带,逼近宝林、天宝山防线。途中遇到两天连降大雨。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红军战士英勇顽强,风雨无阻,一人帮一人游水过永丰溪,按预定时间到达南坪、内洞一线前沿阵地。
4月19日拂晓,漳州战役打响了。红四军的主攻部队在机枪掩护下,以风霜岭、十字岭为主攻目标,向敌人猛烈进攻。十字岭守敌陈启芳团以机枪连为前卫,向红军战士猛烈扫射,企图固守阵地。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喊杀声响成一片,敌人的防线被冲破一道又一道。在攻至主峰最后一道防线时,因守敌顽抗,我军一度受阻。此时,毛泽东来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他令部队加强兵力,从五峰山向十字岭俯冲。敌人阵线顿时乱成一团,很快被击溃。上午9时左右,红四军全线突破敌军防线。红三军跟进。两军协同直插天宝镇东面茶铺,追歼驻守天宝镇的146旅。敌旅长王祖清临阵逃脱,副旅长及大批官兵被俘。与此同时,佯攻宝林桥的红十五军也逼向靖城145旅旅部。145旅急忙撤出榕仔岭、笔架山阵地,退守靖城。敌旅长杨逢年见败局已定,“割须去袍”,泅水而逃;师长张贞从前线败退回城内,连夜烧毁军械库,带着少数亲兵弃城而去。至下午3时,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我军取得重大胜利,战果辉煌。国民党陆军第49师的主力基本被歼,俘敌1600多人,缴获敌人步枪2300多支,还有机关枪、山炮、迫击炮、平射炮等,子弹13万多发、炮弹4900多发、炸弹242枚、飞机两架及电话机、电台等军用物资。张贞残部逃到同安和闽粤交界的诏安,长时期未能恢复战斗力。
漳州战役的胜利消息迅速传开,广大红军指战员、苏区的人民群众为之振奋,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作为建议攻打漳州并亲自指挥这次战役的毛泽东同志,心情自然也十分激动。他精力充沛,神采飞扬,兴致很高,在一次干部会上风趣地说:有人说我们红军只会关门打狗,怀疑我们在白区能不能打胜仗,可以叫他看看,我们打得蛮好嘛!我们从江西跑来几百里,一下子打到这里,消灭了国民党的许多军队。张贞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简直是成了“天兵天将”。毛主席的一席话,把红军战士的情绪推向高潮,大家放声欢笑,胜利的喜悦难以言表。

中国工农红军从她创建的那天起,便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苏区根据地,她与苏区人民患难与共,鱼水情深,深受拥护。然而,在当时的白区,多数群众对红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却还知之不多。尤其是一些中间阶层的民众,心里的疑问就更大了。为此,红军进驻漳州城内,她所做的一切,她的军纪、军风、对群众的态度等等,总之,一举一动在百姓心中都会成为判断这支队伍好坏的标准。
为了能使白区群众真正理解红军是一支为穷苦人谋利益的队伍,以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东路军于进城前就普遍进行了严肃的政策、纪律教育,宣布:凡住城外的部队战士,没有师部证明不得入城;住在城里的部队战士,上街时也必须以班排为单位,不许个人随意行动。入城典礼的准备工作也是在较严格的要求下进行的,为此部队忙到深夜。
4月20日上午8时,举行隆重的入城典礼。11师33团走在最前头,全团司号员集中作为前导,团直后面5个步兵连和机枪连排成4路纵队。快进城时,值班员一声口令,军号齐奏,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声伴随着队伍行进在漳州大街上。大街两旁挤满群众,热烈欢迎红军进驻漳州。开进漳州的红军队伍,以她威武雄壮的阵容,蓬勃向上的朝气,给漳州的百姓留下了第一个良好的印象。
在进城的路上,我碰到毛主席。他穿着一件大褂,头戴凉盔帽,骑着一匹白马。他看到我后就下马与我一道走,问我们仗打得怎么样?我向主席汇报:缴了好多日本武器,有三八式、二十发驳壳枪、三七口径小钢炮等。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表扬了我们。就这样,毛主席与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一起进了漳州城。
红军进驻漳州后,毛泽东于21日在芝山红楼召开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漳州战役,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主要是:收集战利品;搜查反革命分子,重点搜查反动党政机关、旅馆和地主豪绅住宅;向群众宣传,分发谷物给群众,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向地主豪绅筹款;军事上随时打击入闽粤之敌。会上还强调了红军的纪律:不许打破东西,不许拿非公用物品。毛泽东还指出,除军阀兼地主或资本家的财产没收外,对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商人采取自愿捐助的政策。红军规定的这些纪律与政策深得漳州民族资产阶级和工农小商的欢迎。
4月22日,毛主席在漳州城内向红四军连以上干部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的报告。并致电周恩来,报告漳州战役的胜利及下一步的工作方针:“公开宣传,秘密组织”。主要任务是以龙溪圩为中心,扩大南靖、平和、漳浦、龙溪、云霄等五县新苏区,筹集战争经费。鉴于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毛主席还说明了在漳州只散发谷物,不建立政权,只建立临时政权机关。
此后,红军各部开赴漳州各县。红四军一部分留驻漳州,一部分开赴石码、石美、角美、海澄、长泰一带;红三军到漳浦、云霄一带;红十五军到南靖、平和一带,开始了红军的第二次行动计划。
红军进漳至返回苏区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在漳州人民的支持与配合下,做了如下工作:
一、运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红军的性质、宗旨和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闹革命。
红军驻漳期间,组织宣传小分队走上街头,深入乡村,到贫苦农家宣传党的政策;运用演讲、演出、刷写标语、绘漫画、编歌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揭露蒋介石对外投降卖国,对内镇压革命的罪行,号召群众起来抗日。为了扩大宣传,“五一”劳动节那天红军搞了很多活动,如在漳州中山公园召开万人大会;利用缴来的国民党飞机散发传单;组织漳州工人到闽西苏区参观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广大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明确红军打击对象是蒋介石与土豪劣绅,许多躲进深山或逃到外乡的商人与群众相继返回,拿出钱物支援红军。
二、筹款、筹物,扩大红军。
筹款、筹物是红军驻漳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红军在漳州成立筹款委员会,由李富春和毛泽东负责,在主要城镇也设立相应的机构,采取自愿捐款和没收的形式进行筹款。红军的筹款是文明筹款,主要是通过商会向商人筹款,同时也发动群众自愿捐款。
打土豪筹款政策性较强,关键在于区分是不是土豪。刚开始,我们这个部队的战士因为听不懂本地话,加上有些人头一次进这样的城市,见到戴眼镜、穿西装、拿文明棍的人,就以为是土豪,把人家抓起来,结果抓错了人。毛泽东、聂荣臻发现后,立即召开会议,教育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抓人权。要求我们两天内查清,把抓错的人放了,把不该没收的东西归还原主。后来,我们不但把抓错的人放了,还请他们吃饭,向他们赔礼道歉。
铁的纪律和模范的行动胜过一切宣传,逐步赢得漳州人民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他们真心实意地拥护红军,使红军在漳期间筹款达100多万光洋,并筹集到大批粮食、食盐、药品、布匹、鞋子等物资。这些财物由漳州汽车工人支前运输队和闽西苏区派出来的工农运输队,如数运往中央苏区。
在此期间,许多工人、农民、青年教师、学生主动到红军政治部报名参军。我们在石码打土豪时曾抓错了一个开明人士。因他好画梅花,人称“梅仙”。此人后被红军的真诚所感动,主动为红军筹款、当翻译。当我们要离开时,他也要求参加红军,只是因为岁数太大,未获批准。当时群众报名当红军的热情很高,在南靖、龙山一带,参加红军的达100多人;漳州南山寺有7名和尚也脱下袈裟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漳州扩军达1500多人。
三、帮助闽南党组织,打开革命斗争新局面。
红军攻克漳州后,乘胜连克龙溪、海澄、平和、漳浦、长泰等县镇。随后积极协助当地恢复和建立工会、农会;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分谷物;废除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烧毁地契、债据,保护群众利益。红军先后在角美的杨厝一带打垮地主反动武装;配合地方游击队在盘陀岭上消灭敌人一个营;为解除南靖村民的疾苦,与一伙拥有日本新式武器据守土楼顽抗的反动民团激战,有的战士因此献出生命。
红军驻漳期间,工人斗争也有新的发展。漳州、石码两地工人成立了失业工人委员会,组织失业工人进行了示威游行;党在工人中成立了7个秘密的赤色工会。党的组织亦得到加强与充实,新的漳州中心县委成立,蔡协民任书记,曾志任秘书长,王占春、冯翼飞等人为常委。红军十分重视帮助闽南人民建立临时的政权机关,以保护人民的利益。在红军的帮助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漳浦、龙溪县也相继成立了革委会。
毛泽东对发展闽南游击战,扩大农村根据地一事抓得很紧。他在接见王海萍、蔡协民、王占春等同志时指出:要以龙溪为中心,向南靖、云霄、平和、漳浦等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在红军的帮助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于5月下旬成立,编成6个战斗连与团直属队。这支武装力量在闽南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在红军胜利攻克漳州的大好形势下,中共安溪县委在安、南、永地区积极发展革命武装,创建了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致使闽南革命形势越来越好。
1932年5月28日,东路军为了执行新的任务,争取一切抗日反蒋力量,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主动撤离漳州,胜利回师苏区。

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进行的漳州战役,是一次打得痛快淋漓,干脆利索的战役,是一场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指战员智慧与心血的胜利之战。她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冲破“左”倾冒险主义的束缚,有着深远的意义。
漳州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大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她来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实事求是的认识。赣州战役与漳州战役前后相距仅一个多月,前者严重失利,后者取得辉煌胜利,其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的错误与正确。在漳州战役中,毛泽东同志充分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非凡的胆识。在战略方针上,他高瞻远瞩,正确地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敌我态势,从巩固发展中央苏区的全局利益出发,面对广东军阀步步进逼苏区的严峻形势,果敢地实践“主动打出外线”、“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方针,使得红军在战争中争得主动,牵制了敌人,从而有效地保卫了苏区根据地。在作战对象的选择上,善于运用“拣弱的打”的军事原则,不与强敌硬碰,击敌弱处,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在作战方法上,采用外线速决的运动战,整个战役中体现的是“快、猛”战斗作风,歼龙岩与漳州守敌于快速及不备之中。此外,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如集中兵力、机智灵活、示形惑敌等等,都在战役中得到很好运用。在漳州战役中,毛泽东很注意发挥民众的作用。他的战略战术不仅是军事上的谋略,而且从政治上加以考虑,将军事行动建立于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在打龙岩、漳州之前,毛泽东、周恩来都很重视发动武装群众对敌袭击、封锁消息,加紧赤色戒严,让群众配合红军做一些“乱敌探耳目”的动作,使敌人始终不能觉察我军的行动方向。这种充分利用武装起来的群众,把敌人的眼睛、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聋子、瞎子,以夺取胜利的思想,对我国现在的国防建设,日后反侵略战争仍有借鉴意义。漳州战役的胜利,将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史上熠熠生辉。
漳州战役对巩固发展中央苏区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在军事上对苏区根据地进行“围剿”,在经济上进行封锁,造成根据地内财政经济巨大困难。许多红军战士没有发服装、军饷,红军攻克龙岩后曾向商会借款5000元,待攻漳后归还,可见其困难程度。至于食盐、药品、布匹等更是奇缺。漳州战役胜利后,红军在长汀举办了“金山银山”展览会,并建一熔银厂,把在漳州筹到的银元重新熔铸制成苏区货币,不仅鼓舞了群众,重要的是稳定了苏区金融。红军还把在漳州筹到的一批图书运回瑞金,办了一个中央图书馆,丰富了苏区人民、红军的文化生活。总之,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回苏区,为苏区根据地政权建设、组织建设、军队建设、经济文化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漳州战役对闽南、粤东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军在漳州虽然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她在漳期间进行的广泛宣传,其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红军帮助建立的革命武装红三团一直是闽南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红军留在红三团的干部,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闽南的这支武装,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与强敌周旋,顽强战斗,威震闽粤边,使闽南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与发展。多年来,闽南人民都怀念当年打下漳州的红军,现在,石码的群众还珍藏着红军驻漳期间发的“赤卫队工作员”红袖标,将其视为珍贵纪念品。漳州战役不仅发展了闽南游击区,而且对支持粤东革命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漳州战役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漳州战役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作风,是我们今天应当发扬光大的。打漳州的那个时期,毛泽东在党内是受排挤的,但他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以大局为重和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态度,考虑红军发展方向。江口会议后,他在自己的正确意见被否决的情况下,积极取得林彪、聂荣臻等人的支持,最后使苏区中央局改中路军往东打漳州。漳州战役取得如此胜利,毛泽东仍受到“左”倾冒险主义者们的批评与指责,认为打漳州耽误了红军向赣江两岸发展的时间,影响继续夺取中心城市计划。但历史是公正的,事实胜于雄辩。
漳州战役的胜利是与地下党的帮助与支持紧密相联的,是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分不开的。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苏区群众每人自愿节省三升米便宜卖给红军。在当时苏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节衣缩食,全力支援红军。打下漳州后,为了能抢时间把物资运往苏区,广大群众不顾山陡路滑,人抬肩扛,克服运输条件差的困难,将物资源源运往苏区。重温这段历史,使我更深切地感到人民群众的可爱、可亲、可敬,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不要忘记我们的人民群众,不要忘记为他们谋利益,要保持我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血肉相连的优良传统。
红军驻漳期间,是以她铁的纪律和模范行动,以她良好的军纪、军风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爱戴的。人民军队的这些优良作风,至今仍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
漳州战役的胜利是许多红军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年龄很小,就为崇高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胜利攻克漳州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学习他们忠于理想,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们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考虑个人安危荣辱、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博大胸怀;学习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时刻坚持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公仆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的伟业中,我们要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