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7阅读
  • 0回复

海浪花之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0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海浪花之梦
马京生
自从16岁的“花季”我穿上绿军装,就在人迹罕至的大漠航天城、绿色峡谷航天城、黄土高坡航天城走了一圈又一圈,早就想到经济发达的“海上花园”厦门也看一看,恰逢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的喜庆日子,我从万里雪飘的北国,来到百花盛开的南海之滨。
下了飞机,又上汽车,没过10分钟就听到了海的声息,一朵朵海浪花温柔地拍击着海岸,蓝蓝的海浪上飞起的白帆朵朵,追逐着碧波滚滚向前。司机小柯告诉我:这里曾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东南沿海前哨阵地,过去是“道路不平、电灯不明、自来水常停……”而改革开放的短短十年,厦门就变成了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那昔日辉煌的古炮台静静地沉默着,唯有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响着隆隆的推土机声。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这闽海大展雄风,如今那巨大的郑成功石刻雕像面对他曾经操练水师的地方竖起的高楼大厦,又该做何感想?他也许会自叹追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也许又会为自己曾经立下累累战绩而自豪。
车飞驰在公路上,一栋栋散落在花丛绿荫中的洋房别墅一晃而过,一座座高楼大厦留在车后,而我们的汽车却停在了用草席搭起的简易营房前。
也许,生活总是这样,一头连着辛勤的播种,一头就连着收获的喜悦。听说改革开放十年来,厦门市电子工业产值高达20亿元,相当于10年前的100倍时,我为如此高的发展速度而惊喜。当我们走进厦华公司整洁干净的机房,我信服了。这座诞生于80年代中期的三资企业,如今年产彩电67万台,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高达12亿人民币,电视机出口量占中国电视机出口总数的15%。厦门人自有厦门人的绝招,当我们走进北方金牌洋伞有限公司,发现全厂300多人,只有4名脱产干部,而且全部都是女同志时,我们惊叹这里如此精兵简政。这个公司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年就收回了建厂的全部投资。同行来的冀总想探寻一下当经理的诀窍,经理指指楼下的一辆小卧车,轻声说:“看到没有,那开车的司机,就是刚才在这里使用微机的姑娘,她最多不过二十出头,什么都能干。”
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竟使人难以相信这一切了。面对朦胧的海岸线,海浪花的惊叹声勾起我无限的遐思和向往。自从十年前,“鼓浪屿”号客轮的汽笛声划破金厦海峡的沉闷后,台湾《自立晚报》就透露出,台湾希望在大陆投资办厂的企业家70%选择厦门。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凝聚着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希望,它象征着和平与发展,象征着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在一家针织厂里,一个年轻的台湾老板说,他的企业,工人工资最高每月可达上千元,最低200元,在这里没有平均主义“大锅饭”。对他的管理方法,我没有妄加评论。可我看到,在工作时间,工人们不仅没有一个闲聊天的,甚至没有任何目光追踪我们,这是在别处不多见的。据厦门科委的同志告诉我,这10年的改革开放,台资企业占全部外资企业的41.8%,最高峰时,每三天就有一家台资企业在厦门开工投产,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宏伟大业。
厦门人对我说,他们的家乡有两个海洋,一个是美丽的自然之海,一个是知识的海洋。在大海浪花纷飞的岸边,美丽的集美学村呈现在我们眼前,琅琅的读书声伴着海潮的喧啸传入我们的耳鼓。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倾尽家财在这里创办了大、中、小学校,培养着一代又一代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陈嘉庚先生的墓地,墓碑上镌刻着他的创业史。陈嘉庚16岁出洋到新加坡,经过艰苦创业登上马来亚橡胶大王的宝座。他回到故乡福建集美后兴学办教,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贡献出毕生的财力和心血。毛泽东同志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站在那座龟形的墓前,我想,陈老先生要是九泉下得知,当今厦门,已有8所大专院校,11所中等专业学校,每万人中有大专毕业生96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倍时,他一定会感到欣慰。正是这些有用人才,为厦门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们常说:“昨天是今天的明镜,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昨天、今天、明天,似乎是那么短暂,可又有着日新月异的感觉。明天将要告别厦门,厦门之夜却夜不能寐,白天的所见所闻总是不停地敲打心扉,令人难以平静。迎着温柔的海水漫步在海岸上,听那惊涛拍岸,看那海轮灯火,鼓浪屿岛上的霓虹灯广告闪闪烁烁,使人想到这里的世界真精彩。五颜六色的灯光,催促着一朵朵五彩缤纷的海浪花向我涌来,我不再觉得这是梦中的涛声,梦中的风景,眼前豁然开朗了,梦中的憧憬,梦中的前程,不就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我面前吗?
(作者单位:国防科工委办公厅秘书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