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学习列宁的最后一篇论文——纪念“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发表三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3-04
第3版()
专栏:

学习列宁的最后一篇论文
——纪念“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发表三十周年
范若愚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记载着:“一九二二年秋,党遭到了大不幸的事件:列宁患重病了。全党和全体劳动者都感觉着列宁患病是如同他们自己身受的一种重大痛苦。大家都时刻为亲爱的列宁的生命担忧。可是,列宁在病中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工作。列宁在病势很沉重的时候,还写过好几篇很重要的论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就是其中的一篇。
列宁在写他最后的几篇论文时,沉重的病势,已使他不得不违反亲自执笔的老习惯,而改用口授了。列宁口授“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篇论文时,是在一九二三年二月初旬间。到三月二日,经过再度审阅定稿,四日发表在真理报上。在这篇论文发表几天之后,列宁的病势就更加沉重起来。此后,他还留在人世和病魔搏斗了十个多月。可是,自从人们读了“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篇论文之后,就再也不能读到列宁的新著了,而这篇论文也就成为他和苏联及全世界劳动人民诀别的声音。
“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发表迄今,恰恰是三十周年了。三十年来,列宁最后遗留下的这篇论文,也和他生平的其它一切论文一样,不仅给苏联人民照明了道路,也给全世界劳动人民照明了道路。尤其是一向为列宁所注视而在这篇论文中又被指为决定世界斗争结局的力量之一的中国人民,三十年来,在列宁的这种鼓励之下,在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杰出的代表者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今天已实现了列宁在这篇论文中所寄予中国人民的希望。同时,列宁在这篇论文中所指出的若干工作,依然是中国人民继续要作的工作。中国人民今天重温三十年前列宁的这一遗教,将会继续从这一论文中获得建设新中国的力量和方法。

列宁在他这篇最后的论文里,首先提出的是改善国家机关的问题。列宁认为“宁肯数量少,但要质量好”乃是改善国家机关工作所应遵守的一条规则。为了做到这一点,列宁指出:“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定下这样革新我们国家机关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指出用以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苏维埃的机关的成份之一,“是倾心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工人。这种成份所受的教育是不够的。他们很想给我们造成优良的机关。但是他们不知怎样做法。他们不能做到这点。他们本身上至今还没有养成为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文化程度。要做到这点正是需要文化。”教育不普及、文化落后,是野蛮的反动统治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之一。旧中国统治者遗留给中国人民的这种负担,较之当时沙俄遗留给俄国人民的还更为沉重。中国有极大数量的工农革命干部迫切需要文化。特别是到了今天,我们国家大规模的建设已经开始,如果没有具备从事建设事业所需要的知识,就势难担负起新的工作任务。因而认真地提高干部的文化程度,就成为目前的一个重要政治任务了。
我们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于提高干部文化程度的工作,从来是给以极大关怀的。还在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就在“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对于一切文化程度太低或不高的干部,除业务教育与政治教育外,必须强调文化教育,反对轻视文化教育的错误观点。对于他们学习文化,提高文化水平,是他们全部学习的中心一环。”全国解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更以许多积极措施,——如设立工农速成中学、工农文化补习学校以及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等等,来加强对干部的文化教育工作,并已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使许多工农出身的干部的文化都有很大提高。
列宁同样也十分重视理论学习。他说,中央监察委员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内,还要包括研究理论,即研究组织他们所要致力的这一工作的理论,并且还要由老同志或由劳动组织高级研究院教授来领导他们作实践学习。”列宁特别补充说:“这绝对不是说,我所了解的‘学习’是指什么学校式的学习,或者仅限于学校式的学习。”列宁所指的学习,是密切和实际相结合的,是服从于工作需要的:“把学习活动与职务活动结合起来是否适宜呢?我觉得不但适宜,而且应当这样。”
没有文化和理论而单凭热情是不能做好工作的。我们过去有不少同志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他们正如列宁所批评的那样,“总还过于想用热情和急性等等,来补偿(或者希图可以补偿)这种知识。”列宁指出,在这里,单单“用蛮干猛冲手段,或用奋勇坚毅精神,或用一般任何个人的优良品质,都是毫无成就的”。要真正学到一些东西,首先要反对自满:“最有害的,就是以为我们总懂得一点什么”。
只有遵守列宁对我们的告诫,不断地学习,并且“使我们这里的学科不致成为死板文字或时髦空谈,要使学科切实渗透到机体内部,完全并真正变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新的国家机关。

列宁在提出改善国家机关的任务时,也着重地提出了革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列宁在这篇论文中所指出的一些必须改革的作风,在我们许多人中间,不仅样样都有,而且还是相当严重的。
列宁指出在革命时代,在短期内就从沙皇政体进到了苏维埃制度,这种发展的速度,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可是,谁要真正头晕目眩起来,谁就不免陷入官僚主义的泥坑。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以来,其发展的速度也是飞快的,成就也是伟大的,可是如果自己已经头晕目眩起来,那就必然产生官僚主义。头晕目眩的官僚主义者,对于工作只有布置,没有检查;只满足于工作的表面成绩,而不注意工作的实际效果;只看到工作中好的方面,看不到工作中坏的方面;只追求数量多,不讲究质量好;总之,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夸张的甚至是虚伪的现象所迷惑。因此,列宁提出警告说:“应当及时猛省,应当对那种突飞猛进的运动,对一切虚张声势的夸耀等等怀着必要的不信任态度,应当考虑到怎样检查我们每小时都在倡导,每分钟都在进行,而后来每秒钟都证明其不稳固、不坚牢和不可了解的前进步骤。”
列宁也指出了要革除那种空忙的作风。他说:“正因为是空忙,所以这种行动只使我们具有工作的外表,实际上却混乱了我们的机关和我们的头脑。”这种空忙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在我们许多人中间,是更普遍地存在着。空忙的人,不调查、不研究,不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不分缓急轻重,只是盲目地行动,他们往往提出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以至使下面忙得“疲于奔命”。他们既不教人了解工作的任务,又不讲求工作的方法,只是要人“完成任务”。这种空忙的结果,正如列宁所说“仅仅证明了自己是无用,不唯无益,或甚至有害。”因此,列宁认为“应当遵守这样的规则:多番计量,一次剪裁”。对于干部,应当“教他们学会工作方法,了解工作任务”。
此外,列宁还指出要革除那种腐败的、保守的作风。他说:“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最有趣的现象:一面是最伟大的向前跃进,但要实行极微小的变革时却胆怯得要命。”又说:“在我们这里……具有为任何他国所未有的勇敢精神,开创出最伟大的带全世界意义的土地革命,但同时对于某种极不重要的办公手续的改革,则缺少勇气”。这种惧怕实行极微小的改革的作风,在我们国家机关的某些工作人员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他们墨守旧习,不愿接受先进经验;有时自己也明明看到旧办法已障碍了新的工作,但总是因循苟且,得过且过。因此,列宁指出,必须把我们对于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一切关系方面的革命精神,也贯彻到对于某种极小的办公手续的改革上来。他说:“因为真正的大革命都是从旧东西,从整理旧东西的意向与力求新东西的极抽象意志这两者间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这种新东西应当新到这种程度,要使其中连一点旧东西都不能存在。”

列宁在这篇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当时俄国内外的形势。他肯定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支持下去”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对东方、对中国在未来世界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所作的估计。三十年前,中国人民所处的境地,正像列宁在这篇论文中所说的一样:“整个东方若干万万被剥削得几乎过着非人生活的劳动人民,已被陷入到这样的境地,就是他们所有的体力与物力都决不能去与西欧任何一个要小得多的国家的体力、物力和武力作任何比拟。”可是,当中国人民还处在那种境地时,列宁就预见了中国人民必然要胜利。列宁说:“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这种情形。正是这世界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也非常迅速地卷入谋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来,关于世界斗争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有丝毫怀疑。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来,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了保证的。”
列宁的预见,已为三十年来的事变进程,为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所证明,今后也将被继续证明。现在,我们中国人民在取得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之后,正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中国人民的胜利,不仅使东方更加革命化起来,而且使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的中苏两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建立了永久的、牢不可破的友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
在分析国内环境时,列宁再一次地指明了,必须加强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并以最大程度的努力来发展重工业。因为只有强大的重工业,才能成为巩固苏维埃国家独立地位并加强其国防的坚固基础。因此,当时党的任务,就是要“从一匹马上跨到另一匹马上,由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由依靠于破产农民国家的种种节省办法的马上,跨到无产阶级所努力寻求,而且不能不寻求的马上去,跨到巨大机器工业,电气化,瓦尔霍夫水电站等等的马上去。”三十年来,苏联人民遵照着列宁当时所指出的任务,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开始进入共产主义了。列宁指出的这条道路,苏联人民所走过的这条道路,也正是中国人民所要走的道路。现在,我们国家正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应展开加倍紧张的工作,争取我们的国家早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而在各种建设中,又必须经常遵守列宁的这句话:“我们应当使我们国家机关尽量节省。我们必须把国家机关中所有一切浪费现象的遗迹铲除干净。”
列宁最后所写的这篇论文,已经过了三十年的斗争考验。三十年的考验,并没有丝毫磨损了它对我们今天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学习列宁的遗教,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循着列宁所指示的道路,循着苏联人民所走过的道路前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