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英雄古镇在述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2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英雄古镇在述说……
本报记者 刘 鋆
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年楚河似一条玉带,蜿蜒流淌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脉之间的谷地,河畔屹立着一座英雄的古镇——江孜。这里不仅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而且江孜平原万顷良田和大片牧场构成了西藏最为富饶的一方土地。“宗山堡垒”作为英雄古镇的标志矗立在宗山之巅,记载着江孜镇的先辈们视死如归的抗英壮举,也记录了江孜人民从昔日农奴到今日主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昂首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大道上的阔步。
1904年,英军从亚东取道康马大举向西藏腹地进犯。4月,英军攻打江孜镇。3000江孜人民依靠宗山修筑防御工事,建起炮台,凭着土炮、刀剑、棍棒、石块,协助西藏地方军队,为保卫家园同持有洋枪洋炮的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当镇中白居寺指挥部失守后,英军从三面向“宗山堡垒”围攻,江孜军民在城垒火药库被英军炮击起火、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守3天3夜,最后300抗英军民从后山跳崖殉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宗山由此被后人称为“英雄峰”。
藏历水猴新年期间,记者在江孜镇上见到了46岁的镇党委书记拉巴次仁,他的父母从小就是朗生(奴隶)。在谈到江孜镇的抗英历史时,他自豪地说:“我的曾祖母当时只有13岁,她后来告诉我一首西藏民歌,歌中唱道:‘牦牛鞭甩石狠揍英兵,飞石击地弹落洋人鼻’,宗山堡垒就是见证啊。”
拉巴次仁曾当过17年宗堆居委会书记,他清楚地记得西藏和平解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江孜镇长期以来一直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为主,过去每亩打粮食最多只有130公斤,而1991年平均亩产425公斤,卖商品粮173万公斤。全镇人口达到5264人,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
他点燃一支烟,又接着说,织卡垫是江孜的传统手工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金、银、铁匠的手艺也是一绝。过去,这些手工艺人生活穷苦,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镇上已有缝纫社、铁工社、卡垫厂等8个集体企业。从前,镇上只有曲达巴尔和查康家族的两个私塾小学,入学儿童只有10多人,现在,全镇建有5所小学,在校生6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1%,升学率达63%。
走在江孜镇的新街上,记者看到藏式新房鳞次栉比,房屋上挂着过藏历年新换的香布随风飘曳。在66岁的卡垫老艺人巴桑次仁家里,已经织好的精致卡垫映入眼帘。巴桑次仁的父亲曾为13世达赖织过卡垫,他家被当地人誉为“能织天上飞的鸟的人家”,他的弟弟至今还带有36个徒弟,月工资280多元,年收入达7000元。另外,他家有5亩半地,一年产粮1500多公斤,养了奶牛和羊,全家4口人拥有8间房。巴桑感慨地说:“以前为嘎厦政府织卡垫,每年还要出人、出马去支差,不仅生活不富裕,还总是疲于还债,如今的生活比旧社会强多了。”
在宗堆居委会里,51岁的宗归·巴桑吉巴阿妈说:“我家种13亩地,去年产粮3909公斤,全部收入1万多元,这在江孜镇只能算是中等生活水平,这在旧社会根本无法想象。”
一谈到过去,巴桑阿妈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她说:“旧西藏,只有富人才过藏历年,穷人连糌粑、酥油都没有。每年初三,先要向别人借新衣服穿,然后才能去借债。”老人谈到今日江孜镇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集市多了,盖新房的人多了,生了病去医院也很方便,以前只能搞迷信的一套去等死。”
当记者看到她的一个儿子丹增穿着武警服装的照片时,便问:“你舍得让儿子当兵吗?”老人笑道:“孩子愿意,我们也放心,为的是保卫祖国嘛!”
告别了老人,我们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宗山堡垒”,当年英军炮火残留下的弹痕累累的断垣似乎正在诉说着江孜镇的英雄故事,远处贵族世家之一的帕拉庄园旧址也在悲吟着封建农奴时期人间地狱般的生活。我们俯看江孜镇,旧枝正在吐绿,泛出新的春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