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后备军中一劲旅——访天津陆军预备役第一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2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后备军中一劲旅
——访天津陆军预备役第一师
杜连喜 朱京光 罗同松
我国武装力量体制中的新军——预备役部队,是以现役军官为骨干,以预备役官兵为基础,既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又分散在城乡各条战线的队伍。年初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走访了驻天津陆军预备役第一师。
召之即来
我们按照师长林寿山大校的建议,先来到渤海岸边茫茫盐滩中的炮兵团“七连连部”,只见墙上贴着制作精细的编制序列表、兵员分布图、兵员收拢集结方案图、精工印制的各类干部职责条文等;办公桌旁的墙上挂着兵员登记卡、活动登记册、奖惩登记册以及外出请销假登记册。办公桌上的程控电话机,可以随时通向各个联络点;打开一摞5层的铁制文件柜,只见上层竖着一溜整齐的文件夹,文字注明有战士档案、作战预案、防区民情、战区天候等等。第2层是各班班长、各排排长、司务长、文书、连长、指导员的战时公文箱,一色人造革的。箱中大体都是作战地图、铅笔、尺子以及诸如此类的行军、作战用品。其他几层铁柜放的也都是文件、手枪等。这些设备与野战军的连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预备役第一师的师领导以及团长、营长均为现役军官;团政委、营教导员、连以下干部以及师部机关部分科长、参谋、干事由地方干部担任。二营营长段荣恩少校向我们介绍:7连的百多名官兵,全是从盐场的万多名职工中挑选的,其中1/4是从现役部队转入预备役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85%。全连人员分布在260平方公里的盐场,最远的班离连部约30公里。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预备役部队是“挂在墙上的连队(编制表),锁在抽屉里的兵(花名册)”,是“7083”部队(七零八散)。因此,我们在采访中对这支部队的收拢集结速度十分关注。连长于金龙说:前些天搞了一次事前没有通知的紧急集合,仅仅用了80分钟,只有5名战士因公外出未能到。
那么,全师1万多名官兵分散在5个区、县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其集结速度如何呢?据师参谋长朱德臣介绍,到1991年底的5年中,他们进行了30次全师性的突击集结,每次都比上级规定的时间短得多,每次官兵到位率都在90%以上!
来之能战
天津预备役一师按照上级的要求,坚持把提高部队的“快速动员能力和遂行作战能力”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师政委刘明震、政治部主任李宝文介绍说,早在1987年,他们便在全师基层建立起了营党委和连党支部,还按照军委制定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抓了连队达标工作。每年总政治部要求野战部队进行的各项教育,他们这里同样进行。师团机关建设已初具规模,训练基地、作战指挥系统等均达到了上级规定的标准和实战要求。截至今年1月,战斗分队受训面已达95%,相当多的连队参加过实兵演习;师团机关也进行过多次带通信工具或带实兵的演习。
我们驱车来到一个步兵团看林师长对作战参谋考核。标绘作战地图的作业开始了,师长出情况后,限时40分钟完成。这个团的参谋中有5位是地方干部。此时,他们和穿军服的现役参谋一样,手中的指挥尺在图上不停移动,红蓝铅笔在图上标着不同标志,仅仅35分钟,每人的“抗登陆作战图”已标绘完成。林师长一一阅卷之后,分别判分在“90—95”之间。
我们还采访了被尊称为“武教头”的炮兵团3营营长郑友。他在现役部队曾带出了千名神炮手,只是由于年龄偏大,上级调他到预备役炮兵团来。短短4年,他言传身教,使300名预备役战士成了神炮手。他带领的3营4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实弹射击,次次获得全优;一次参加华北5省市预备役炮兵射击考核,他带去的连队夺得了第一名。
战之能胜
天津预备役第一师是经过严峻考验,在天津市民中有口皆碑的一支劲旅。
初秋的一天,暴雨狂洒,海潮奔腾,海河防洪闸地段决口,塘沽区4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预备役第一师炮兵团范殿臣团长接到紧急抢险命令后,仅用了不到50分钟,就收拢5个连的兵力赶赴出事地点。他在部署兵力的同时,首先跳进汹涌的潮水。紧接着,400多名官兵也跳进水中筑起人墙,缓解水流。随后,一部分官兵打起一排排木桩,倾下数以千吨计的袋装泥石,终于将缺口堵住,塘沽区的领导人和群众无不赞扬预备役一师在关键时刻过得硬。有的群众在感谢信中写道:“你们真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劲旅啊!”
预备役第一师组建以来,成建制地拉上建设工地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已有30余项。每完成一项都要受到地方政府表彰。
参加预备役部队的官兵,就个人来说不仅无利益可言,而且要受到损失。但是他们懂得中国人民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必须拥有包括预备役部队在内的强大的军队的道理。
一次,举行抗登陆演习,非现役军官师副参谋长周云翔担当着一部分指挥任务。可是,偏巧他的妻子脑血管病复发,需要他留在家中照顾。周云翔觉得失去一次训练机会,便是对自己指挥业务无法弥补的损失。他安排女儿照顾病人,自己向老伴说了句“多保重”便往演习现场报到去了。第4天清晨,他女儿慌慌张张跑到演习地点泪流满面地告诉父亲:“妈妈不行了,正在医院抢救!”师领导当即派车将周云翔送往医院,可是,他妻子已经与世长辞了。他紧紧握着妻子那略有余热的手,悲痛地讲了句“我对不住你!”随后,他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后事,又匆匆返回了演习场,继续参加演习。(附图片)
驻天津陆军预备役第一师的战士在塘沽码头执行警卫任务。
孙其瑞 何青年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