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与时代共呼吸的文学——略谈报告文学的现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与时代共呼吸的文学
——略谈报告文学的现状
雷达
报告文学的崛起,兴盛和持续的热潮,无疑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现象。近年来,它的发展势头依然很旺,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作品数量的惊人,拥有读者之广泛,是大家都看到的。更有一个新特点,是“长篇报告文学”的激增。这使报告文学已不仅占据报纸和刊物的版面,而且迅速向图书市场扩展领地。它正在当代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现状和发展,很值得注意和研究。
我们说报告文学的势头不错,主要是指相当一批作品,堪称感应的神经,保持着与时代的密切联系,把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沸腾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把改革开放的精神贯注到题材选择、主题和人物的开掘之中,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当然,这是初步的,还比较拘谨,若按现在加大改革步伐的精神要求,无论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很够。但是,毕竟有一大批作品围绕改革这一生活轴心,快速地、多样地反映着现实。在结构形态上,既有写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常规写法,也有写一个宏观性社会问题的,如《黄土地·黑土地》写土地问题,呼唤土地意识,《钱,权力的魔方》集中写反贪倡廉问题;还出现了观照一块地域的历史和现实的,如《沂蒙九章》;另有围绕一个“物象”展开的长篇报告,如《股票,叩击中国的大门》、《中国证券潮》,或写股票市场,或写证券活动,写它们已经带来和即将带来的冲击,注目于正在冒头的现象,进行了富有预见性的分析。
我对表现改革生活的题材,理解得比较宽泛。在我看来,《无极之路》、《沂蒙九章》、《特区省委书记》、《希望在南方》、《第一生产力》、《昆山之路》、《永远是黎明》固然是正面描写改革之作,而《塔克拉玛干:生命的辉煌》、《大森林的回声》、《蓝色的太平洋》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的一些作者已不再把眼光局限在题材的表面意义和狭窄时空上,而是注重精神上的沟通和改革深层意义的发掘。于是,作者们的视野开阔了,《飞向太空港》写火箭与卫星,旨在壮中华国威,《极光下的梦》写秦大河横穿南极,旨在张扬民族精神。《子午线上的大鸟》和《鲲鹏展翅》同写中美合资制造麦道飞机的事,但作者各有各的发现。描写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作品比较多,但《通向世界屋脊之路》、《雪域战神》、《莽昆仑》、《火,冰山,鸽子的壮歌》、《青藏高原之脊》、《原动力的深层开掘》等,不但选材不同,视角不同,而且各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立的、互不重复的主题,它们在精神上与改革息息相通。报告文学作家“写人”的意识在增强,刻画性格的功力也在提高,像《神秘王国的领衔主刀》、《黎鳌》、《仇氏黑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里提到的只是好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可以使我们对报告文学表现改革生活的情况,有个概略的了解。
需要思考的是,报告文学为什么在当今常盛不衰,深受欢迎?它的力量在于真实性,又不限于真实性,还有快速,信息,理性的魅力,生活自身的力量这些因素。在这个变动的时代,认识时代,认识自身,是人们的需要;怎样理解、评估大量陌生的新事物,也是人们的需要;还有对知识性、信息量摄取的需要,甚至还包括人们猎奇、消遣的需要。这些构成了人们对报告文学的需求原因。在寻求报告文学迅猛发展的原因时,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计算在内,那就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刺激,它往往以企业和企业家在宣传上的功利需要的形式出现。不少书是专为企业或企业家作传的,这并不奇怪,也未必是坏事,但要尽量杜绝盲目吹捧,粗制滥造。
在肯定报告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问题和弱点。一、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某些失衡现象。有段时间,报告文学讲观念、理性、宏观把握、分析能力比较多,后来过了头,损伤了真实性、形象性、生活性,以至有的作品变成另一种假大空。但是,也要防止无思想,无灵魂的堆砌现象。把生活肢解,分装进先验的理论之筐去当注脚,当然不好,但不提炼,不分析的素材化倾向,同样有害。后一种倾向目前较突出。二、“长篇报告文学”数量激增,是新情况。这类作品一般印刷精良,有经济后盾,但有些拉得太长,罗列、堆砌、牺牲新闻性,增大纪实性,以至失去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三、对歌颂与暴露的关系,缺乏深层次的完整理解,有些作品回避矛盾,走向虚飘,损伤了真实性和社会性的深度。四、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三者的界限不好划分,像《大国之魂》、《中国团在俄罗斯》这样的作品,颇难归属。这是否反映了怎样看待新闻性在报告文学中的价值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