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一位老红军的心愿意——记军队离休干部刘克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革命传统赞

一位老红军的心愿意
——记军队离休干部刘克东
新华社记者秦卫东新华社通讯员蒙俊怡
羊年春节刚过,古城西安春寒料峭。
初五上午,西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眼科来了祖孙3人,老夫妇年逾古稀,拄着拐杖,举步维艰;小孙女有10来岁,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像瓶子底似的镜片上,有一只中间破了个黄豆大的洞。
这对老夫妇今天是专门领着孙女来医院验光配镜的。爷爷刘克东是1934年入伍的正军职离休干部,奶奶郑唐也是一位老八路。孙女张红是干休所附近仁厚庄小学的三年级学生,与他们原本非亲非故。
两年前的一天,担任仁厚庄小学校外辅导员的刘克东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小学生张红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第二天就和老伴到张红家里走访。原来,张红的妈妈年轻时因患风湿性关节炎四肢萎缩,全身僵硬,生活不能自理,张红是她拣来的弃婴,患有先天性近视。母女俩的生活全靠民政部门每月50元救济款维持。刘克东掏出100元钱,塞到张红妈妈手里说:“小红就是我的亲孙女,这点钱是我的一点心意。”从此,刘克东夫妇不仅负担起张红的全部学费,还承担了照顾张红家庭生活的义务,经常送去各种生活必需品。为了给张红治眼睛,刘克东带着她跑了西安4家大医院,为她配了眼镜。今年大年初一,张红到爷爷奶奶家里拜年,老两口发现她的镜片损坏,于是发生了前面记述的一幕。
受到刘克东关心的何止张红一人!近年来,为了帮助西安市失学儿童和残疾青少年,刘克东夫妇先后捐款和实物7000多元。
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刘克东晚年的最大愿望。放羊娃出身的刘克东常为自己幼年没有机会读书而深感遗憾。在几十年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他深感知识的重要,常利用战斗间隙和业余时间自学文化。全国解放后,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退下来以后,他被推荐为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副理事长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团长,义务担任西安市15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矢志不渝地关心教育下一代。
今年75岁的刘克东,身患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胆囊炎、脑血栓等多种疾病。多年来,他不顾年迈病痛,拄着拐杖奔走于青少年之间,做传统报告近千场,听众达30多万人次。因为高度近视,准备讲稿时,他得借助12倍的放大镜,利用左眼仅有的视力,用毛笔写下像核桃般大小字体的报告提纲,日积月累,这样的提纲已有几十万字。
刘克东把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刘克东家小院里的葡萄架下,是老红军和当代大学生们共同探讨理想和人生的课堂。一次次促膝谈心,拨亮了一盏盏思想的灯火。交大电气工程系本科生中原来只有9名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自从刘克东和他们建立联系以来,短短两年,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就达200多人。几十名大学生在给刘克东和学校党组织的思想汇报中,称他是“我们政治思想上的引路人”。
为了丰富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十几年来,刘克东左手拿着放大镜,眼睛贴在稿纸上,用颤抖的右手,陆续写下了《解放西北记事》、《彭总指挥我们战斗》、《让历史祝福未来》等60多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党史资料。他工作起来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常通宵达旦地写,以至累昏在桌子前。老伴和一些老同志劝他说:“你这样不顾身体,别说视力保不住,恐怕连性命也难保啊!”他十分感谢老伴和战友们的关心,但他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哲学。他说:“如果怕瞎,就什么也不看,那不等于已经瞎了吗?如果怕死,就什么也不做,那不等于已经死了吗?现在我准备多活几年,也准备下一个钟头就死。但只要活着,我就要写,就要讲,就是眼睛全瞎了,也要把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刘克东和老伴对子女要求很严,女儿刘晓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他们积极支持;儿子刘巍高中毕业后按政策可以留在身边,他们还是把儿子送到陕北农村去插队。刘巍在农村干得很好,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儿女的工作问题上,刘克东夫妇从来没有托人情、找关系。在刘克东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也看到了他为之奋斗数十载的伟大事业的希望。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