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给企业撑腰的“陈老总”——记浙江衢州二轻企业集团总经理陈昌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0
第2版(经济)
专栏:

给企业撑腰的“陈老总”
——记浙江衢州二轻企业集团总经理陈昌桂
本报记者 江世杰
“二轻企业有福气!摊上个‘陈老总’,专门给企业撑腰打气,跑腿服务。”在浙江衢州市采访企业改革,多次听到人们这样的议论。
衢州“陈老总”,名叫陈昌桂。今年58岁,是市二轻企业集团的总经理(即市二轻工业局局长)。陈昌桂当“老总”期间,全系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各地市中的排序,不仅告别了“倒数第一”,而且已连续三年夺得“正数第一”。
优秀“二传手”
1987年5月,陈昌桂和他的两位副手走马上任时,二轻系统的企业有近半数停产半停产了,许多职工为谋一口饭吃,在外面摆小摊……
当时,国家正在国营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陈昌桂对企业调查后,头一“板斧”砍向了市拉链厂——鼓动厂长黄春富实行抵押承包。
曾经是二轻系统盈利大户的市拉链厂,1986年亏损61万元,流动资金损失95万元,欠银行贷款855万元,40多台(套)进口设备无法开动。陈昌桂觉得,如果通过承包经营救活了这个厂子,就能给全系统带来勇气、信心和转机。
有人悄悄告诉他:集体企业实行八级累进税,按规定是不准实行承包制的!
“不准搞承包,谁替企业还贷款,给职工开工资?”在陈昌桂的支持下,黄春富在承包合同上签了字,然后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内部经济责任制。死气沉沉的拉链厂有了勃勃生气……
陈昌桂决定趁热打铁,扩大战果:发动所属企业分期分批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到年底算帐:拉链厂盈利29.79万元,全系统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47.1%;以企业为单位的承包成功率高达85%。
热心“牵线人”
人们普遍认为,二轻企业“船小容易调头”。陈昌桂却认为:“船小难抗风浪”。他提出:二轻企业要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方法是多方联合,“攀龙附凤”,把“内河小船”变成“万吨巨轮”、“远洋船队”。
说来也巧,集团所属的市彩印包装厂,三年来借款927万元,引进四条外国生产线,但因为没有外汇购买原材料,投产剪彩后不久就面临关机停产的厄运……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昌桂得知杭州浙华公司是创汇大户,他驱车直奔省城,又赶往宁波。还连夜赶回衢州,拉上彩印包装厂厂长,去舟山找浙华公司的合作者。
精诚所至加上利益互补,使浙华公司与衢州市彩印包装厂很快携起手来,实行工贸联营。从1988年起,这家企业不仅起死回生,而且一直是衢州市的“百万富翁”。
这几年,衢州二轻系统通过“攀龙附凤”,形成了40个工贸、工商、工科等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其中相当多有陈昌桂花的心血、力气。
首席“联络员”
陈昌桂把企业的难事当作自己的急事来办,不怕遭冷眼、碰钉子。
一天,前程实业公司经理范传馨报来个信息:地处上海市区的上海电解锰厂,按照城市规划要迁出上海,正在找安身立命之地;他们公司想与这个厂联营,把整个厂子迁来。因为电解锰、电解锰粉等产品都具有很好的出口前景……
然而,范传馨到省市有关部门申办手续,碰到的却是一串串“红灯”。否定的理由多种多样,他带着心急火燎的范传馨,耐着性子一家家上门通报情况。在他们的说服下,那一盏盏“红灯”竟都变成了“绿灯”。前程公司紧追快赶,终于只用9个月时间、300万元投资,就使这年产1000吨电解锰的项目建成投产。而且当年就有产品出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