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钦州市海水开发养殖公司以服务为宗旨,为农民担风险,与农民命运休戚相关,被人称为——农民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0
第2版(经济)
专栏:

钦州市海水开发养殖公司以服务为宗旨,为农民担风险,与农民命运休戚相关,被人称为——
农民公司
本报记者 蒋耀强
20万余亩适宜发展海水养殖的滩涂,海水养殖产品年产值却不过百余万元——这是1988年前钦州市的真情实况。时光转过4年后,广西钦州市海水养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1年,海水养殖产品产值近亿元,农民直接增加收入7000万元,国家增加税收近500万元。同是一片海,同是一方人,短短几年何以有如此巨大变化?
由小变大
大番坡乡水井坑村牙山屯的变化正好与海水养殖产品的发展同步。这个拥有370人的村子,以往没一间像样的房屋,1987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如今,这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多元,人均建有小楼房20多平方米……变化源自发展海水养殖。1991年,牙山屯人均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0亩,农民说,海水开发养殖公司全心全意支持我们,才有“金娃娃”可抱。
犀牛脚乡岭脚村颜新和等13户,去年海水养殖文蛤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他们既有牙山屯农民的幸福感,亦有过难以忘怀的苦涩味:1987年前,海水养殖产品基本上是由少数个体户垄断经营。货俏时,农民百公斤海水养殖产品多收不过10至20元,而垄断者转手一购一销,就有上百元的“外快”;货疲时,因无利可图,无人经营,农民欲哭无泪,有连本都亏完的危险。农民的挫折,引出了政府的改革。一头联结生产、一头联结市场,旨在为农民提供系列服务的流通公司——钦州市海水开发养殖公司应运而生了。
有了农民的流通公司,流通“怪圈”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货畅其流。历来不成气候的钦州市海水养殖业,就这样实现由小变大。
谁先发财?
办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海水养殖公司,致力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还赚不赚钱呢?钦州市水产局副局长甘树棠说,海水养殖公司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先帮农民发财,后发农民的财,发了财后再帮农民发大财。
有了长远的经营目标,钦州市海水养殖公司考虑利益时着眼点首先放在农民的身上。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公司组织农民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给农民提供种苗,指导养殖、防治病害;农民生产的产品,公司统一收购起来,运销外地市场,组织出口,从而把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连贯起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形式,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组合起来,实现了规模经营的效益。海水开发养殖公司成立的第二年,海水养殖业就得到飞速发展。仅文蛤和大蠔养殖两项就分别达到1万多亩和3万多亩,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文蛤、大蠔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为了加速滩涂的开发,钦州市海水养殖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负债贴息15万元,支持了一大批农户发展海水养殖,建起了对虾,大蠔、泥蚶、乌塘鲤等名优海产品的孵化场。为使生产的季节性更好地适应市场流通的均衡性,他们又负债办起水产品加工场,利用日产冰60吨、储存能力400吨的水产局冷库发挥作用,进行冷冻和深加工,使季节差价降低到最小限度,避免了价格暴涨暴落。
有了社会效益,公司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钦州市海水开发养殖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农民发财上,无暇顾及自己发财,却也“发”了。这几年,这家公司人均利税连年接近万元。
谁担风险?
帮助农民实现商品价值,保护农民利益,被钦州海水开发养殖公司摆到经营宗旨的重要位置。公司的职工说,农民的风险就是我们的风险,帮助农民避过风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犀牛脚乡今古村刘展年等10户农民,去年秋见市场行情不好,就将未到收获季节的文蛤提早收获,以每公斤0.38元的低价卖给个体运销户。“不能让农民吃亏!”养殖公司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劝阻,并表示愿以每公斤0.60元的价格帮助推销;售价高出0.60元,高于部分给农民;低于0.60元,公司就是负债也要为农民补足。一个半月后,公司以0.76元一公斤的价格帮助刘展年等10户农民售出文蛤,加上文蛤成熟后产量提高,这10户农民增收10余万元。
养殖公司勇于承担风险的绝不止这一桩事。公司负责人说,其他商业公司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无可厚非,但我们是“农民公司”,与农民命运休戚相关,不以服务为中心,不为农民担风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到钦州市水产养殖公司调查的行署副专员杨才寿说,市场不可能没有波动,而养殖公司正是适应市场的波动建立的。当市场疲软时,公司吞进部分海水养殖产品,加工成成品和半成品,等待市场回升;市场俏销,则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对市场变幻的适应能力。
正是由于有了乐于为农民分担风险的养殖公司,钦州海水养殖业才能在市场的风浪中“稳坐钓鱼船”,日益兴旺发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