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张恭庆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数学家。1936年5月生。上海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数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他的主要成就在以下两方面:一、临界点理论与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多重解。他系统地建立和发展了孤立临界点∞维Morse理论;以同调类的极小极大原理为基础,把许多临界点定理纳入这一新的Morse理论,使几种不同理论在这里汇合、交织,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由此,他发现了好几个新的重要的临界点定理,并使过去的许多结果的证明大为简化,所得结论也更为精确。尤其是成功地运用这一理论在研究Hamilton系统周期轨道、Riemann流形间的调和映射的个数等当前国际注目的问题中,取得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二、自由边界问题:他把一大类数理方程自由边界问题抽象成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分方程,并发展了集值映射拓扑度和不可微泛函的临界点理论等工具,成功地研究了油井中的水锥问题、受控热核装置中磁面平衡问题、障碍问题等。
杨福家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原子核物理及原子物理学家。1936年6月生。浙江镇海人。1958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兼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他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他的《原子物理学》一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在原子核能谱学方面,他在实验上发现的一些新能级数据,25年来一直被国际同行采用;在级联衰变方面,他给出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概括了国内外已知的各种公式,并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他领导的实验组用γ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他在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他领导的实验组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双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在国际上首次把运动电场用于束箔机制。他参与的实验组在国内首先开展激光束—离子束相互作用研究,并精确地测定了一些参数。
冼鼎昌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理论物理、同步辐射应用学家。1935年8月生。广东广州人。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从而在我国开辟了应用同步辐射进行基础学科和高技术中的广泛研究领域。他因此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粒子物理理论研究中,他曾协助朱洪元学部委员在相对论协变形式与内部对称结构波函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他发展了相对论不变的相空间计算方法、累积量变分法、解析延拓法,提出了“同步变换”的概念,在经典规范场、分子四维波函数和格点规范场理论研究中取得了成绩。他与国外同时提出了X光光声EXAFS的设想,开拓了同步辐射应用的一个新的领域。
席泽宗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天文史学家。一九二七年六月生。山西省垣曲县人。一九五八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他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七条标准和区别新星和超新星的两条标准,从中朝日三国的历史文献中确认出九十个新星纪录,其中有十二个可能属于超新星,并讨论了这十二个超新星和当今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以及射电源的关系。他的《古新星新表》在国际上被大量引用。他提出木星的卫星不用望远镜也能看到,十年来经过国内外许多人的组织观测和提供线索,证实是可能的。他对马王堆出土的天文资料、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资料以及近三十年中间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发现都做了系统研究,写出了开创性的论文。他对天文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郑文光和他合写的《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已被译成意大利文在罗马出版。(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