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五家“商务”同携手——记海内外商务印书馆协力弘扬优秀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五家“商务”同携手
——记海内外商务印书馆协力弘扬优秀文化
新华社记者 李光茹 本报记者 周庆
2月11日,驰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迎来九五华诞。几代人风风雨雨中的艰辛开拓,使这家蜚声中外的出版社生机勃发。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5家商务印书馆为构筑文化学术大厦携手奋斗。
重聚在“开启民智、振兴华夏”旗帜下
在近代中国出版事业中,商务印书馆历史悠久。1897年,商务在上海开业,先后在海内外建有85处分馆,以出版社科译著、古籍、工具书、教材为主,同时发行了许多新杂志,到1949年,累计出书2万余种,其规模,在当时的出版界首屈一指。对此,海内外商务同仁都十分珍惜。1988年夏,经历了40年隔绝之后,5家商务负责人在香港重新聚首,探讨如何继承老商务的传统,开拓未来,并相约以后每年聚会一次。每次相逢他们总要谈起张元济(1867—1959年)等先行者的业绩。爱国进步人士张元济1902年进馆主持编务,为商务发展成声名卓著的现代化大出版社奠定了基础。张先生的爱国热忱、渊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被“商务人”奉为楷模,像他那样去“开启民智,振兴华夏”成了海内外同仁的共同心愿。
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精华
在中国,曾有“读书人都读过商务的书”的说法,许多学界耆宿与商务有着不解的“文字之缘”。1954年,商务迁来北京,挑起了出版中外语文词书和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重担。40度寒暑春秋,“商务人”奉献给读者各语种的词典工具书备受推崇,成为传播文化、开发智力的基础工程,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学术水平。他们倾全部心力,将人类思想文化精华浓缩其间。《辞源》的修订发行就是明证。这部大型古汉语词典1915年出版,被视为“中国词书编纂史上承前启后之作”。为反映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商务1958年着手修订《辞源》,1983年大功告成。修订本全书4册,收词近10万条,以常见词为主,偏重实用,注意溯源,兼顾流变。1988年又推出《辞源》缩印合订本,极为畅销。台湾、香港的商务同仁也分别出版了《辞源》修订本。其他在大陆畅销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等无不浸透商务同仁的心血与汗水。目前,北京、香港、台湾3家商务正在合作出版第四版《英华大词典》和《蓝灯大学英语词典》,大陆的简体字本和香港、台湾的繁体字本,都在排印之中。
商务的先行者曾给封闭的古国引来异域思想和文明,商务的后来人将“翻译洋书”的优势发扬光大。1982年,汇集人类思想文化精华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大陆问世,体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中国人的胸襟与气魄,海内外皆有“口碑”。至今,这套书已出版260种。港台商务同仁明确表示要在海外出版这套书。他们同北京同行的想法一样:鉴往知来,促进社会发展。
介绍外来文化,为着发展本民族文化。合作交流,使海内外商务同仁愈发感到:同一个中华同一个祖先,根叶相连;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此他们竭尽所能:台湾商务影印了荟萃历代典籍精华的《四库全书》;香港商务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国宝》等大型画册;北京商务推出《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28种;新加坡、马来西亚商务在促进华文书刊在当地的发行方面竭诚尽力。
让更多的商务版图书走向世界
人们珍惜商务的过去,更关注商务的未来。海内外商务同仁切盼扩大和深化合作。
北京商务总经理林尔蔚,17岁进馆,已干了42年。他说,20世纪90年代是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的年代。商务目前已同海外同仁,以及英、美、法、德、日、俄等国许多知名出版社开展业务往来,合作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书。《现代汉语大词典》、《综合英汉大词典》等一批大型词书在加紧编纂,今年还计划推出《日本丛书》和《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香港商务总经理陈万雄从日本留学后即投身香港商务印书馆。他认为,今后10年,商务在海外必然受到更大的挑战,但只要秉承商务“流水不居,与时俱进”的精神,同仁同心同德,定可获得更大成绩。
台湾商务总经理张连生在商务供职已届44年。他不顾年高体弱,为影印《四库全书》四处奔波,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特别赞赏商务“生生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希望海峡两岸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最近,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5家商务印书馆商定进一步实施一些比较系统、时间较长的合作项目,并在字体、体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使更多的商务版图书走向亚洲、走向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