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抓住市场求“翻身”——对全民大中型服装企业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4
第2版(要闻)
专栏:

抓住市场求“翻身”
——对全民大中型服装企业的思考
本报记者 李茜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穿衣已由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服装市场变得五彩斑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年产服装达30多亿件。
然而,许多人发现,在丰富的服装市场上,有些想买的衣服仍然买不着,而大量服装又无人问津,或使人感觉不理想。这是为什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日前,中国服装总公司邀请各省市服装公司经理和部分优秀企业家,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他们取得共识:市场是服装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了解消费,抓住市场,服装生产才能适应需求,重振雄风。
压产量
首先是全民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的能力。这几年,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滑坡。据统计,1991年税利比上年下降21%,亏损面上升。
问题不是出在没有生产能力上,而是出在与市场脱节上。发挥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优势,压产量,上档次,开发和生产适应消费者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当前,国内市场服装产量供大于求,“大甩卖”到处可见。档次低的大路货卖不掉,款式新、中高档的服装令人满意的甚少。大中型企业如何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对服装多品种、新款式、高档次的需求,和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体户展开竞争,对丰富市场,不断满足人们对服装的期望,有着重要作用。大中型企业有不少优势,如果不从内部机制的转换上考虑如何适应市场,不在开发服装品种上采取重要措施,即使设备好、技术精,也难以奏效。从国际市场看,提高服装档次和附加值也很重要。现在,上海、大连、江苏、广州等沿海城市的一些企业已悟出这个道理,正在向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的方向努力,内地企业也在探索。
打空档
大多数服装厂抓住了妇女舍得在服装上花钱的心理,在女服天地争高低,使女装色彩斑斓。但也出现了女装生产过盛,男装生产受冷落的局面,有人称这也是“阴盛阳衰”。
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了这个空档,瞄准男服下工夫,获得了成功。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不满足于制做西服“大路货”,设计出款式入时、做工考究、与国际流行款式不相上下的中高档西装,尽管售价较贵,消费者仍慷慨解囊。黄石市服装总厂看准了T恤衫,每年开发出近500个花色品种,一个规格产量不超过3000件,产品很受欢迎。1988年这个厂的利润为70万元,1991年增加到500多万元。事实说明,服装市场既有积压,也有空档,生产企业善于抓空档、上绝门,产品才会赢得新的消费者。
求新快
新,是引导消费的主旋律。快速求新,使许多厂获得成功。上海飞达羽绒服厂借助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追踪国际服装新潮,近几年每年开发羽绒服新款式250个以上,其中10%的产品引起了阵阵“轰动”。款式粗犷、体现阳刚之气的91年法式羽绒服、1401双面衫羽绒衣风靡市场,一个月内销售3万件;色彩艳丽、穿着潇洒的脱卸羽绒中大衣也久销不衰。可见,老产品在新款式上下功夫,也是服装企业抓住市场的重要一环。
以新和快招徕顾客,过去曾是乡镇企业和个体户的“拿手戏”。其实,大中型企业也完全能够做到,并有相当优势。诸如,他们有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经常加工国外来料、来样的出口服装,能较快地捕捉到国际流行趋势,设计力量雄厚等。上海市服装系统注意发挥这些优势,1991年设计出新花色品种13500多种。
大中型服装企业努力树立市场观念,积极改革内部机制,实现服装产品“翻身”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