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科技示范的“滚雪球”效应——安徽巢湖地区科教兴农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示范的“滚雪球”效应
——安徽巢湖地区科教兴农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泓冰
3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寒流蚀骨。巢湖地区大片油菜田里,抢先开出的油菜花失却了以往的灿烂,在雨雪夹攻下瑟缩得可怜。
走进和县城南乡太平村农民李永福承包田里的塑料大棚,却是另一番感受。一进去,眼镜便被扑面而来的热气蒙上了一层雾。但见番茄已结了青青的果实,间种的辣椒也青葱鲜嫩……
在巢湖地区采访,常听到农民慨叹:“以前是地养人,现在是人养地”,意思是种地赔钱。城南乡却得天独厚,即使是特大洪灾的去年,这个人均1.2亩耕地的乡,人均收入也达到680元。得天独厚的原因,是他们近年来一直按照“以科技为先导,以蔬菜为龙头,以高效为目的”的思路发展农业。农民不信你嘴上讲的,只看田里长的。科技兴农,城南乡依靠的是示范的力量。
城南乡农技站有5员虎将:刘士荣、李正飞、黄立方、黄耀祖和尹仁志。1984年,农民刚刚见到塑料大棚时,无不摇头。刘士荣先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搭起了3个大棚,种植蔬菜,秋后一算帐,露地番茄每亩收入不过在500到1000元之间,大棚番茄每亩平均收入却达到2000元。事实明摆着,农民们有了积极性。第二年,和这5个人沾亲带故的,先找上门来,要求提供技术咨询;第三年,更多相信眼见为实的人找上门来……没过几年,塑料大棚便如滚雪球般在城南乡全面铺开,现在已达到1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
城南乡的蔬菜如今远近闻名了,南京、芜湖等城市居民吃上了城南乡送去的蔬菜。
1988年,和县城南乡政府确定了352个爱科学肯钻研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所在的家庭为“科技示范户”,对他们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和科学种田新技术培训,指导他们购买科技书籍。在示范户的带动下,蔬菜连作高效模式和配套良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激素催熟等新技术得到了推广。
安徽省的“121”科技示范工程选定了20个科技示范乡,城南乡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的许多成功经验,诸如设立科技副乡长、科技副村主任,成立乡蔬菜研究所,创办乡农村咨询服务部等,已经在和县乃至在巢湖地区得到了推广。像无为县的白茆镇,就隐隐然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到白茆镇采访时,正赶上该镇农村学校1992年绿色证书试点班招生。这个县是全国首批绿色证书试点县之一。科技示范户彭香荣碰上镇党委书记季学谦,赶紧请求他帮忙让自己初中毕业的儿子也报上名。季书记为难地说:“不好办,这一期要求得是高中毕业呢。”40多岁的彭香荣不识字,当年是有名的贫困户,如今自告奋勇跑来找季书记要当科技示范户。她和儿子两口人,侍弄着6.2亩责任田,其中1亩多地种着水杉树苗,5亩多地种着棉花,套种大蒜、马铃薯、卷心菜、油菜等作物。1990年,娘儿俩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
白茆镇是产棉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使全镇皮棉单产从1980年的30.5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104公斤,1991年大灾之年,单产仍获77公斤的好收成。他们还发展间作套种,搞立体种植,季学谦坦率地说:“我们发展高效农业,纯粹是逼的,学的。人均0.89亩地,怎么办?只好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和县城南乡、无为县白茆镇的经验来看,地少人多的粮棉产区十分适宜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而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必须通过科技示范,“滚雪球”效应不可忽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