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保存物种的野生特性和遗传规律一批珍稀濒危动植物将回归自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0
第4版(要闻)
专栏:

保存物种的野生特性和遗传规律
一批珍稀濒危动植物将回归自然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记者朱幼棣)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种回归自然的研究和试点。除已在北京南苑繁衍和在江苏大丰回归自然的麋鹿种群外,中华鲟、白鲟、达氏鲟、扬子鳄、兰马鸡、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一批迁地保存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自然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据国家环保局物种与自然保护部门介绍,物种的就地保护可以使被保护物种在不改变生活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自然繁衍。但由于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相对较小,一定时期内难以将种群恢复到安全数量,尤其是一些生存能力差的残余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已无法进行自然更新和繁衍,更不能保证物种的延续。如普陀鹅耳枥、百山祖冷彬、中华水韭、羊角槭等濒危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已失去其自然更新能力。“七五”期间,我国已建立了一批物种迁地保存基地,使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乔迁”到“防空洞”和“避难所”中安家。
专家认为,物种的迁地保存虽然可以通过人工措施扩大种群,使物种得以保存。但经过长期人工保存和驯化,虽然保存了种质,却逐渐失去其野生特性,打乱了其遗传规律。如在动物园长期饲养的猛虎所繁殖的后代,不少已失去了捕捉活食的本领,一些生长在动物园的鸟兽不能繁殖后代等。物种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两者之间的缺点,可以通过归化自然的方法来弥补。将扩大的种群回归到原有的生活环境,使其归化于自然,恢复其野生特性,可以保存物种的遗传基因和原有的进化过程。
据悉,“八五”期间,我国各个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存中心都将开展这项研究,一批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也将离开各地的繁育中心,重返它们祖辈生活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